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副刊 / 新闻详情 < 返回
厦门珠绣:针尖上的旧时光

发布时间:2022-12-09作者:陈磊来源:海峡导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点击量:29288鹭风报1590期08版 副刊

       在黑色丝绒布的映衬下,无数细小的玻璃珠静静闪烁着光芒,如同夜空中的点点繁星。

  灯光照射,它们愈加呈现出缤纷的熠熠生辉,角度挪转,眼前又变幻曼妙优雅、华丽动人的光影效果。

       走进厦门珠绣起起伏伏、跨越百年的故事里,才发现,从起源至风靡,到后来的销声匿迹和如今的坚守传承,这门“针尖上的艺术”,几乎成为老一代传统手艺历史轨迹的典型代表。

       厦门珠绣手工技艺是闽南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设计从传统吉祥纹样到现代抽象图案应有尽有,尤其善于反映厦门本地风貌和海洋文化艺术。有别于其他国内绣种,厦门珠绣的图案独具绚丽幻彩的视觉效果和立体浮雕的触觉效果。

       202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关情况,厦门珠绣、惠安石雕(影雕)、传统香制作技艺(福建香制作技艺)、民间信俗(延平郡王信俗)等项目入选。

08-10.jpg

       

从时光深处走来

        “别看针线绵密,珠子细小,但这珠绣却有着百年历史。”说起珠绣的历史,谢丽瑜如数家珍。

       谢丽瑜是厦门珠绣的非遗传承人,1957年出生并成长于鼓浪屿。这座小岛中西交融、开放包容、充满了艺术气息的特质,也深深影响了她的性格和人生。“几乎可以说,厦门珠绣就是海洋文化带来的产物。”谢丽瑜表示。清末,厦门已成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汇聚,鼓浪屿岛上教会学校应运而生,学校的手工绣制课程为以后驰名海内外的厦门珠绣技艺奠定了特有的手工绣制技巧。

       闽南亦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清末民初,海外华侨回乡探亲时,带来了用玻璃珠点缀的绣花衣饰,厦门民间制鞋艺人从中受到启发,尝试在鞋面上用玻璃珠子绣出各种花鸟图案,从此,珠绣艺术在厦门这座海岛城市生根发芽。

       上世纪20年代,大同路几乎成了珠拖一条街。连接鹭江道与新华路,大同路由于靠近轮渡码头,地理位置上佳,加上它毗邻邮局、海关等重要机构,其时为厦门最繁华的商业街。谢丽瑜介绍,那时候多以家庭手工坊的形式出现,有不同分工,“由于纯手工,一天下来最多只能制20来双”。


曾在历史高光处

       上世纪50年代,厦门珠拖生产合作社将散落于大同路上的珠绣坊进行整合,从而开始了珠绣拖鞋的规模化生产。到了六十年代,厦门皮件鞋帽厂建立,珠绣合作社并入其中,珠拖成为该厂的一个车间。

       1975年,刚18岁的谢丽瑜被分配到当时的厦门珠拖厂,在这里,她亲历了厦门珠绣最繁荣鼎盛的时期:厦门两大创汇大户之一,外贸订单接不完,最多时远销亚欧美58个国家和地区。

       当时作为厦门珠绣设计工艺员,谢丽瑜也设计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厦门风光系列中参与设计的《鼓浪春潮》作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百花奖首届展览、评比中获银杯奖;她设计的水晶牌珍珠拖鞋,在1989年7月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奖;她设计的珠绣包装盒,作为首届全国包装设计评比会福建省入选参评两件作品之一;她为厦门珠拖厂设计的“水晶牌”商标,在国内众多参与作品中脱颖而出,被国家轻工部选中,自此厦门珠绣拖鞋终于有了自己的商标。

        从此之后,她在珠绣的路上越走越远,上世纪80年代,厦门珠绣迎来发展顶峰。在1989年7月举行的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该厂生产的水晶牌珍珠拖鞋荣获金牌奖。

       回忆往事,谢丽瑜显得激动而骄傲,“曾经一个意大利订货商还特别安排团队在这里,由于东西方骨骼不同,我们的靴型他们穿着不合脚”,谢丽瑜解释道,“但又对珠拖爱不释手,于是安排他们也参与到我们鞋垫的造型设计中。”


重回大众的视野

        曾经的辉煌没有一直持续。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变革中,厦门珠绣拖鞋厂开始减产,最终于1995年停产、关门,厦门珠绣慢慢萎缩,濒于消亡。

       被称作“日本手工匠倾听者”的盐野米松曾说,没有手工业之后,才知道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产品,使用起来是那么的适合自己的身体,还因为它们是经过手工艺一下下地做起来,所以它们都是有体温的,这体温也让使用它的人感到温暖。

       厦门的珠绣亦是如此。机器无法替代,只能纯手工一针一线绣制,多一粒珠,少一粒珠,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珠子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海外,像意大利、捷克这些先进的玻璃珠产地,作品的构图也有着几何图案等西方元素,但作品体现的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不同的文化交织在一起,使厦门珠绣的作品别具一格,带有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印记,体现广集博采的厦门精神。

        一直到2007年,厦门珠绣被认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并经谢丽瑜老师等人十多年来的坚守与传承,厦门珠绣艺术才开始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非遗青年计划

       国家重视传统文化产业,2007年,厦门珠绣重新引发社会关注,并于当年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时已退休的谢丽瑜被政府相关部门找到,几经周折,她又找到原来厂里的同事,并租了房间,数人一起为恢复珠绣艺术的传承、发展而努力。

       用谢丽瑜的话来说,不管过去还是现在,珠绣都可说是厦门响当当的“城市名片”。2009年,她受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非遗大展上,一位从新疆地质矿产学院退休回到北京的87岁的老奶奶,当她看到摊位上展出的厦门珠绣作品,非常激动,原来老奶奶是厦门人,对珠绣情有独钟,看到熟悉的物件,勾起了她的家乡记忆。

       重拾珠绣技艺十余年来,从珠绣拖鞋,到精美挂图,从服饰包包,到文创产品,全新的珠绣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奖项接踵而至。一针针,一线线,虽无法缝补珠绣往日辉煌,却都倾注了守艺人的热爱与不舍。

       但鲜花与掌声的背后,依旧是技艺传承的举步维艰。谢丽瑜希望有更多人能为这门工艺静下心来。此外,要真正使珠绣工艺发扬光大,不是个人力量所及,需要政府部门和人们给予珠绣更多关注和适当投入,“毕竟,一个人坚持着,真的很累”。

       


下载鹭风报1590期08版 副刊
相关新闻

要闻|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副刊|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