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副刊 / 新闻详情 < 返回
申城之恋

发布时间:2022-06-24作者:林红晖来源:点击量:19001鹭风报1567期08版 副刊

       6月1日起,上海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在之前的2个多月中,新冠疫情让这个城市面临着巨大压力,不时被推到风口浪尖。我对这座城市特别关注,因为她很特殊,因为数次到访,因为那里有一群值得牵挂的人。

       3月初新冠疫情在上海爆发,在新一轮奥密克戎病毒的冲击下,防控形势严峻。4月3日,我以集美学村大门为背景制作了一张问候图片,发给几位集美中学上海校友,传达关切之意。他们非常感动,将其转发到校友会微信群里。叶安达校友还详细向我介绍了上海的有关情况和他们的近况,表示有信心,上海会很快好起来。那时我已不在集美两年多,这是疫情之下的遥远互动,也是多年结缘的情意体现。


三十余年 同舟共济

       2019年10月,我参加集美中学上海校友会第24次会员大会暨2019年年会,后来因为疫情就再也没有见到他们。那一次,新老校友相聚上海海洋大学军工路校区,高中57组、军工路校区校办负责人吴建中校友给予大力支持。高中73组郑咏棠工作繁忙无法参加年会,但他在会前已将两万元捐款转到校友会。黄建和校友每年都给校友会赞助,这次捐款5000元,这是他平时省吃俭用,从养老金中奉献出来的。我每一次去都被感动着,他们是社会团体,没有经费,但诸位齐心协力,坚持开展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经营新侨酒店的高中54组蓝平总经理多次为年会提供会场、食宿等服务,活动也多次借集美航海学院校友会会所举行。除了上海本地校友之外,历年来主动捐赠者更远至香港陈振中、泰国丁文志、澳州蔡良础等。 

       集美中学上海校友会1988年4月在赫赫有名的江南造船厂成立,1993年获得民政部门社团登记证书。2018年校友会成立30周年,新老校友一起合作,完成了校友会历史的收集整理,编印成册,走过了艰苦的历程,留下了宝贵的资料。30多年来,人才辈出,默默付出,爱国爱校,代代传承,让校友会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扎根、开花和结果,成为校友工作的一面旗帜。2018年10月,集美中学百年华诞,吴玉雷理事长作为海内校友代表在庆祝大会上发言,王严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荣获海内外征文校友组一等奖。集美中学是著名的侨校,在上海的许多校友是侨生,“侨”和“海”密切相连,校友会成立时就挂靠在上海市侨联,是其团体会员,上海市侨联非常关心重视,每一次活动都派人参加。

       校友会首任秘书长、高中42组陈福祥动情地说:“1953年7月初,我从印尼回到祖国,同年考入集美中学初一年级,我在集美中学度过了初中高中6年美好时光。集美中学优秀的教师,为我打下深造的知识基础。优美的环境和多样的运动场馆,让我身心健康成长。学校每月发给我助学金,使我衣食无忧。‘诚毅’校训,给我一生的为人准则。有机会作为一名嘉庚学子,我深感荣幸,我要用一生的努力来报答校主的恩情。我工作在上海,生活在上海,有条件为集美中学上海校友会多做好事善事,这是对校主感恩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


热心贡献 人才辈出

       上海校友人才济济,历经风雨,事迹感人,有的归国之路坎坷,有的求学之路困苦,有的创业之路艰辛,但都筚路蓝缕,勇往直前,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为共和国的建设,为大上海的繁荣付出了青春年华,作出了诸多贡献。最早一批校友如油画大师周碧初、上海海运局高级船长官宏光等。1988年校友会成立以来,历届理事长为黄柏龄、陈文灿、吴玉雷,他们都是佼佼者。

       黄柏龄,1924年出生泉州,高中17-18组,在上海大夏大学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深造,新中国国家篮球队第一任队长,被国内外誉为篮球“神投手”,在全国篮球比赛大会上被授予“篮球国手”称号,他首创的篮球新技艺被国际篮球界誉为“柏龄跳投”或“中国跳投”。离开国家队后到华东师大执教,担任教授,是中国篮球界文武双全的人物。陈文灿,厦门人,初中70组高中35组,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研究生导师,经济学院副院长,香港经济研究室主任,主编《政治经济学概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吴玉雷,原籍泉州,初中80组高中42组,1939年出生于印尼苏拉威西望加锡市,1953年回国,1959年考入福建农学院,后转入福州大学电机系,分配到上海电焊机厂从事技术工作。1985年奉调到上海市中旅社,后任上海中旅集团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工作出色,兼任中国旅游协会理事等。担任集美中学上海校友会第三、四、五届理事长至今。

       来自厦门的优秀校友诸如:施应麟,高中27组,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曾任闽西南厦门市委的直属支部书记,解放后参加接管财政局和税务局,在上海经济理论界被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家。陈淑瑾,初中69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主任医师、党委书记,她领导下的瑞金医院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宋佩强,高中38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正研级高工,曾获国家发明奖和重大科技成果完成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黄德国,高中40组,中国男女手球队主教练,1984年率中国女子手球队荣获第23届奥运会铜牌,1994年率中国男子手球队荣获第12届亚运会铜牌,上海市劳模,上海市人大代表。

       来自侨生的优秀代表诸如:王开发,高中37组,马来西亚侨生,被业内誉为“中国花粉之父”。1954年考入华东师大,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上海市重大科研成果奖,是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高坤敏,高中38组,1936年出生在印尼,1953年回国,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被选拔留校任教,曾任校工会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是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服务先进个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侨联工作先进个人,归侨教师“烛光奖”获得者。

       有一届校友特别突出。集美中学初中80组高中42组有多位校友在上海,2008年10月23日至27日,海内外校友从美国、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缅甸、越南、香港、福建、广东、北京等四面八方赶来,齐聚上海举办联谊活动,与会者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俞昌旋,东盟雇主机构主席、泰国集美校友会会长丁文志等。中国侨联副主席、上海侨联主席杨玉环会见和设宴款待了部分海外校友。在他们编辑出版的《折叠的时光》一书里,满满都是上世纪60年代归国华侨的回忆,这本厚厚的书,折叠了往昔时光,也把美好希望收藏。

       有一种情怀特别难忘。2013年6月29日,上海校友会主办的“集美缘、浦江情、弘扬嘉庚精神”研讨会在上海华侨大厦“华侨之家”举行,取得圆满成功。上海市侨联副主席杜宇平出席研讨会,并做热情洋溢的讲话,集美校友总会理事长任镜波带《集美校友》主编、陈嘉庚纪念馆馆长、集美中学主任、集美电视台和《集美报》记者参加,到会的海内外知名校友有50多位。《上海侨报》用特刊《百年集美中国梦》进行详细报道,《厦门日报》做了报道,《集美报》侨乡要闻版用了三分之二版面刊登校友发言摘要和照片。

08-1.jpg集美中学上海校友会主要负责人和笔者在上海


心系桑梓 延续情谊

       2011年应该是我第一次到上海参加他们的活动,当时围坐在一起的一大桌子校友都是领导、教授、专家、船长,他们对我对年轻校友和蔼可亲,谦恭有加,令我十分震撼,也十分荣幸。我几次在上海期间,吴玉雷理事长全程陪同,热情接待,介绍校友会工作和校友近况,带领参观上海建设新貌和浦东新区。衣着朴素,笑容可掬的叶安达,是同安人,有着传奇的身世,坎坷的经历,但从她嘴里讲出,一切都那么云淡风清。她的父亲是陈嘉庚先生的私人秘书,抗战期间陪同陈嘉庚到解放区实地考察,被军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精神所感动,于是把原本要给国民党的大笔款项全部给了共产党,解放后也一直在厦门支持陈嘉庚先生的教育事业。她是校友会秘书长,是个大忙人,却每次都到机场迎接我,天冷一下飞机,她已经买来热气腾腾的咖啡等着,见我衣着较少怕我着凉,把家里的崭新西装送给我,带我体验最先进的磁悬浮列车,经常关注我的微信朋友圈,经常给我发阅读材料。

       上海校友会主要成员大多年纪较大,为了使校友会后继有人,他们主动请我提供每年考进上海高校的集美中学毕业生名单、联系方式等信息,然后积极联系,为校友会输入新鲜血液。这些年每一次的年会都有老一辈退休校友、在职校友、在读校友参加,充满活力。除了年会,他们还举办新老校友座谈会,中秋节邀请年轻校友团聚,按照闽南习俗进行博饼,还为在沪求学和工作的年轻校友提供各种帮助。

       你有所托,我必践诺,10年来,我一直坚持提供详细信息,即使工作调动后那一年还在做。他们心存感激,说校友会能有今天,离不开我的功劳,2017年年会上颁给我“特殊贡献奖”荣誉证书和纪念牌,这是一份宝贵的肯定,也是一份珍贵的纪念。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但每次都如沐春风,在撰文过程中,我又核查和翻阅了一些资料,再次受到一次教育和洗礼,再次感受到那些温暖和力量。

       2018年,在集美中学就读6年,2014届高中92组毕业的赵家鑫在上海交大完成学业后,获得具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誉的“罗德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深造,致力于世界环保研究。2018年度该奖学金仅颁给4人,他是福建省首位获得者。新时代,年轻的集美,活力的上海,优秀的校友,又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上海校友从世界各地走来,从集美学村和厦门侨乡走出,嘉庚精神的照耀,集美母校的教育,让他们一生秉持“诚毅”的精神,诚以待人,毅以处事,坚韧不拔,勇创业绩。对嘉庚,对母校,对诚毅,对侨生,对事业,对奋斗,他们总是满怀深情,饱含赤诚。今天,他们很多年已古稀,却青山不老,仍在为社会发挥余热,为社区和他人服务,仍在弘扬嘉庚精神,为校友会工作奔忙,值得我们表达深深敬意。可惜10年来,又有多位优秀校友相继离开我们,令人扼腕痛惜,但老一辈的业绩、精神和风范永存人心,因为他们是百年集中的嘉庚学子、现代都市的不老情怀。

       “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一首《上海滩》唱尽岁月沧桑和人生起伏。现代社会,取向多元,发展飞速,变革瞬息,黄浦江涛涛,挟两岸风云,笑看时代变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都会区之一,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交通、科技、工业、会展和航运中心,上海,为国家承担重大责任,也为抗疫付出许多代价,依然挺立在国际风云变幻之中,依然领跑在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之中,我们完全相信——上海,永远是中国的自豪,永远是世界的骄傲。 


下载鹭风报1567期08版 副刊
相关新闻

要闻|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副刊|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