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副刊 / 新闻详情 < 返回
追寻集美侨校学生的足迹 纪念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建校70周年

发布时间:2023-10-20作者:王起鹍来源:点击量:35284鹭风报1632期06版 副刊


       今年是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原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以下称集美侨校)建校70周年,集美侨校学生(知青)上山下乡插队落户55周年。值此纪念之时,往事一幕幕浮现眼前。


归侨学生的爱国心

       1969年,集美侨校和集美中学的117名归侨学生,凭着一颗朴素的爱国心,以满腔建设祖国的热忱,赴永定插队落户,揭开了厦门知青上山下乡的序幕。

       同年9月23日,集美侨校革委会的林上潮、符甫恩、林进福、丘生忠、赖文镇、王碧芬、陈后乐、张步娣等学生干部80余人组成第四批到永定,分配到陈东、岐岭、筀竹、诚东、蕉坑等大队插队落户。10月10日,第五批近200名由叶联意、林亚德等学生组成,由何晋元、胡一溥任正副主任,陈顺荣任秘书长,到永定古竹、筀竹大队插队落户。11月中旬,集美侨校革委会组织“考察团”到永定,了解侨生的生活工作情况,至此共有800余名集美侨校学生在永定县插队落户,成为今天载入“侨史”的一段往事。

       最初的117名侨生上山下乡时,从厦门乘船到石码,再从那里徒步赴永定,走了两天。当年,汽车从集美到永定县城,也要4个多小时,而如今动车40分钟即可直达龙岩。

06-6.jpg知青们晚上仍不忘学习


徒步赴永定

       1969年2月5日,首批117名归侨学生徒步赴永定插队落户。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一天走,目的是要赶去与乡亲们共度春节。他们一大早便在学校军代表的帮助下背起行装,庄严宣誓。在盛大的欢送大会后,队伍浩浩荡荡前行,途经中山路到第一码头,乘登陆艇到石码上岸后,正式徒步赴永定。

       当时欢送的现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口号动地。厦门市政府(革委会)还派了一位汪姓老连长及几位战士为他们护航引路,负责整个行进中的住宿饮食等安排联系工作,厦门日报社也派了一位记者随行报道。一路上,侨生们一边走一边喊口号,途经闹市或人群聚集的地方,还一路做起文娱宣传。

       虽然有装载大件行李的军车随行,并准备了救护用品,但侨生们即使双脚起水泡、血泡,一瘸一拐地走,也仍咬紧牙关坚持前行,谁也不愿上车休息。大家热情洋溢,精神焕发,凭那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奔赴永定插队落户。

06-2.jpg

“诚毅”二字心中藏

       队伍抵达漳州境内,一天的行程,侨生们疲惫不堪,正待卸装休息,忽然听到喊声:“山上起火啦!快救火啊!”大家听闻,便不约而同地向冒烟的山头冲去。那时,只顾往上冲,不顾及什么路了,有的踩进冰冷的水田裤脚湿透,有的落进茅丛被割伤。但大家毫不在乎,只管冲上山扑灭火。

       山火扑灭后,大家筋疲力尽地回到住地。半夜,忽然锣鼓喧天,原来,村民们敲锣打鼓送来感谢信,还送来香甜的柑桔,这让大家心中十分感动。

       侨生们到永定已是第二天中午,他们在公社集中后,便有各大队干部按名单把他们领走。当时,侨生们谁也不懂自己会去哪里,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只知道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凭着爱国之心,打着火把,翻山越岭,到生产队农民家里住。有的农民实在腾不出空房间,只好让侨生跟他们同睡一张床。各个生产队散落在不同的山沟山顶,有的几个队同在一个自然村,有的则孤零零的在一个偏远小山村,还有的要攀登1800多级台阶才到。一个队多的有五六个侨生,少的则一两个。

       然而,侨生们秉承着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以嘉庚先生的“诚毅”精神为指引,在这片土地上积极生活,在乡亲们的关怀照顾下度过知青岁月,充分感受山区农民朴实的情怀。这里曾经是侨生们的“家”,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他们有着特别的感情。

       永定抚市五湖座落在地狭路窄的山沟里,没有较大的平地,只有单栋或者小型四合院式的土楼,没有想像中的圆楼,更没有圆楼里那人烟喧嚷、鸡犬相闻、热闹异常的生活环境。

       每个村庄,卵石铺设的“街道”,只有几十米长,村口有一片片竹林,莲子树屹立,随风婆娑。每到夜晚,侨生们无聊,时有相聚,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为了看一部《红色娘子军》电影,他们要从山沟里步行20多公里,由抚市经湖雷到永定县城,一路走的都是土沙路。

       为了丰富农村的生活,集美侨校知青发挥能歌善舞的特点,诚东大队陈后乐、赖菊花等侨生主动组织“毛泽东文艺宣传队”,排练“白毛女”等舞剧,深入基层为农民演出,还代表永定县参加龙岩地区汇演。有的村镇知青,设立黑板报宣传毛泽东思想,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大家各尽所能,把“诚毅”精神作为自己一生的行为准则,让自己胸怀坦荡,保持一颗爱国赤子心,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06-3.jpg

坚韧不拔 艰苦朴素

       侨生是历史的产物。他们飘洋过海回到祖国,不管走到哪里,就在那里顽强地生长。集美侨校知青们曾经生活在永定乡村,那里的山山水水,也结下了他们断不了的情思。

       曾任香港集美校友会会长的叶联意回忆说:“在艰苦的岁月里,对抛弃优越生活条件回国就学的侨生们来说,想起校主陈嘉庚的‘刚健果毅、坚韧不拔的自强精神,艰苦朴素、勤勉节俭的清廉精神’,就能敢于直面曲折的人生。”

       弹指瞬间,50多年过去。甜酸苦辣的经历,坎坷的人生旅程,多少往事付在笑谈中。

       一步一个脚印,侨生们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因为,个人的命运从来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祖国繁荣富强,才是千千万万侨胞们的靠山。

       疫情过后,一些侨生特地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永定山村。今年7月,笔者陪同集美侨校香港校友会校友林进福、林上潮、连立康重回永定陈东、蕉坑村,拜访曾经一起生活、劳动过的乡亲。

       55年后的今天,村还是那个村,但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离开时住的土房楼基本已拆除建成新的办公楼、学校、卫生所,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私家车。侨生们阔别多年,老一辈还认识,年青些的只能说儿时的记忆,小朋友则看热闹,不知何方来客到村里来。

       55年,半个多世纪啊!有道不尽的感情,有诉不断的思念。跨越半个世纪的相聚,让人感慨友谊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无论你走到哪,身处何方,都会有一段温馨的回忆伴随着你。

       今年,在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原集美侨校)举行70周年校庆之际,许多校友们将回到母校,相聚华文学院,畅叙情谊,共襄盛典,共同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畅谈祖国美好的未来,共谱华文教育新篇章。

06-1.jpg现在的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与1954年的集美侨校

下载鹭风报1632期06版 副刊
相关新闻

要闻|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副刊|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