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闻详情 < 返回
爱心报国 科技兴国 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建园60周年

发布时间:2019/12/06作者:来源:综合厦门日报、“思明侨联”微信公众号等报道点击量:7044鹭风报1442期04版 专题

       11月30日,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建园60周年暨华侨引种文化研讨会举行。研讨会上,一段讲述那些年无私奉献、爱国爱家华人华侨故事的视频,带大家回顾华侨的引种历史,学习华侨引种文化。

       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创建于1959年,是时任厦门市侨联主席颜西岳、副主席汪万新等人捐资创办。引种园是国内唯一通过爱国华侨建立引种渠道的专业科研机构,并建有南方唯一“国家农作物国外引种隔离检疫基地”。引种园从五大洲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植物种质资源千余份,得到应用推广的有上百种,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花卉、林木、药材及香料等,并承担国外引种的植物种质资源的隔离种植及检疫检验任务,保障中国农业生产安全。

04-2.jpg

诞生于困难时期

       坐落于鼓浪屿西南角,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点点滴滴。因侨而生、因侨而荣,这座引种园与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更有着不可复制的华侨文化创办背景。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农业歉收、粮油短缺、品种单一,急需高产优质的粮油作物良种,来发展农业经济和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厦门、泉州、漳州是著名的侨乡,从闽南一带走出国门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他们纷纷动员起来,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种。

       海外侨胞不辞辛劳从海外引进植物良种,唯一的愿望就是能让它开花结果,报效祖国。先后有几十名爱国侨胞引来大量名贵苗木、种子,有的捐款为引种场盖玻璃温室,有的还赠送拖拉机、电冰箱与仪器设备,他们都希望经济植物良种能尽快在家乡落地生长,帮助家乡人民渡过难关。

       1959年3月,华侨引种试验场(引种园前身)应运而生,地点在鼓浪屿博爱路口(现改为鹿礁路)的两亩菜地上,由市侨联提供数千元资金作为开办费。第一批引种场班子由周才喜、林菊花、苏淑仁、黄瑞等7人组成,试验场场长由当时的厦门市侨联副主席汪万新兼任,由此开启了中国大陆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华侨经济植物引种的新篇章。

       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两亩试验园地的热带作物琳琅满目,硕果累累。截止文革前,引种场既引进一些珍稀的种类,也有一些很有经济价值的作物,比如引了台湾高产甘蔗,后来全部在同安区推广;六十年代引进的水稻良种“科情3号”,繁衍后推广到十三个省市,为我国水稻超千斤提供了种源,并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嘉奖;还有名贵香料、良药物种等也相继引种成功并进行推广。


重创于文革时期

       随着引种事业的发展,厦门市政府于1961年再拨鼓浪屿英雄山一带近200亩土地给引种场用,使引种科研事业获得了发展,为工农业生产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海外享有一定声誉。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引种场因为所谓的“海外关系”被关闭并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爱国侨胞和仁人志士受到了牵连、诬蔑、迫害。然而不管多么艰难险阻,终究割不断海外侨胞关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他们还源源不断地从东南亚等地送来植物良种。截止1971年,好端端的一个引种场已不复存在,爱国侨胞和爱国人士大失所望,无比痛心。尽管引种园遭受严重破坏,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爱国华侨对引种园建设所作的奉献和付出的牺牲,他们的爱国之心、赤子之情,将永远激励后人,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1976年引种场恢复重建工作,1981年厦门市委为引种场平反正名。引种场逐渐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1984年正式更名为“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

04-3.jpg

改革创新于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复办后的引种园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改革开放初期,在多方的重视之下,引种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先后新建两座玻璃温室和一座科研楼,园区面貌焕然一新。

       1987年6月,引种园成立了“厦门华侨植物引种联络会”。引种联络会为广大侨胞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为引种事业献计献策,引种事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到1993年,引种园共接收来自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日本、美国、瑞典等16个国家和香港、台湾两地区的植物种苗441份,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由联络会的顾问、理事或者他们所在单位直接或间接引入的。

       为了有计划有目地引进良种,引种园还通过华侨关系和参与国家组织的科技考察团等方式直接派员或组团到东南亚、亚洲、美洲等地进行考察和引种。从引种园复建后,共引进301个品种。其中很多优良品种经过驯化成功,已推广到工农业生产中去,为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87年9月,引种园建立“农作物国外引种隔离检疫基地”,这一基地在全国只有两个,另一个在北京。检疫基地的任务主要是对国外引进的种质资源进行病虫的检疫检验、消毒或脱毒处理,隔离试种等。目前,基地已成功鉴定了福建省西番莲病毒的病原、菲律宾引种香蕉花叶病毒等,先后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引种园内种植了多种棕榈科植物及珍贵稀有果树,形成了绿树成荫、一年四季鸟语花香、具有亚热带风光气息的独特环境。根据政府有关部门批准,部分功能区对外开放,缤纷多彩的植物王国——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已经成了鼓浪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六十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一粒种子是一个心愿,一个物种寓含着一番心血。爱国侨胞的赤诚和功绩全记录在园中的满目青翠之中。把他们的名字和品格铭刻于此,如奇花异树,生生不息,昭示后人。

04-1.jpg

部分参会嘉宾分享感言


颜达成:思明区侨联副主席、思明区华侨历史学会、原金门同胞联谊会会长

      我从小是在侨联长大,回想起过去参与家乡建设的那些老侨,我觉得可以用“呕心沥血,默默无闻,用尽全力”来形容他们的辛苦。希望能把侨资企业的艰苦奋斗史,记载、传承下来。


张永田: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国植物志编委、福建省植物志主编

       我是在文革时期回到福建,然后在引种园工作。在这期间,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爱国建设者。引种园艰苦创业及引种园老一辈费尽千辛万苦为国家做贡献的这段历史,让我至今仍感慨万分。

黄维南:著名植物生理学家

       我是70年代参与引种园工作,在许多爱心华侨的支持帮助下,引种园不断壮大,逐步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对于科技创新投入越发重视,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光大做出成绩。希望引种园的工作人员能够踏实认真做事,为祖国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龚进兴:引种园时任项目主任

       我是从德国留学归来,90年代初进入引种园工作,主要承担了当时国家计委的一个实验项目。那时的业务工作者一看到国内没有的品种,就想尽办法带回来,当时的业务工作者都有一定的“植物恋”癖好。

       希望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和重视,把引种园的环境条件保护好,不能过度开放。


郑家麟:厦门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原市体改委主任

       我和引种园结缘于八十年代后半期、九十年代中期,引种园正好进入再发展的阶段。检疫基地的建设项目,充分发扬“侨,台,海,特”,地位非同一般。既有侨的关系,还有海岛的优势。    

       老一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令我启发颇多,引种园的同事责任心极强。 在引种园工作是一种幸福,希望老前辈身体健康,希望年轻职工能够为引种园的工作拼尽全力,将来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综合厦门日报、“思明侨联”微信公众号等报道)


下载鹭风报1442期04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