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闻详情 < 返回
思明区中华街道:侨史荟萃 名闻四海

发布时间:2019/03/08作者:来源:点击量:9271鹭风报1404期03版 专题

厦门市侨乡侨文化系列宣传报道四十二

思明区中华街道


       思明区中华街道位于厦门岛的西南部,东临中山公园,西至鹭江道、轮渡码头,南靠鸿山公园,北接大同路,辖区内有被誉为“中华十大名街”之一的厦门中山路,西面与世界文化遗产、“海上花园”鼓浪屿隔海相望,浓郁的华侨文化与华侨建筑风格铭刻历史,流淌百年,著名的黄氏宗族“江夏堂”、爱国侨领胡文虎的“永安堂”就在中华街道。

中山路一角.JPG

▲中山路一角


侨史荟萃中山路

       1925年,当时的民国政府要求各地修建以革命之父孙中山命名的建筑物。厦门于1926年开工建设,命名为树庄路的新马路(新华路至思明南路)适逢其时,得以命名为“中山路”。厦门中山路1929年初投入使用,九十年来历经风雨,交织着华侨资本与对外商贸,见证了厦门的变迁。

       中山路起于鹭江畔,止于新华路;新华路原是衙口街,厦门古城所在地;鹭江畔是厦门面向海洋、对外开放的门户,“厦庇五洲客,门泊万里船”正是当年繁华景象的写照。

       中山路开设之前,侨资金融与贸易洋行就在此片区萌芽、发展。现在的大中路、定安路一带,商肆繁华的街道盘根交错,有二十多条。靠近厦门城的桥亭、局口街、塔仔街(今定安路)称内街,靠近大海的岛美路头街、和凤街、港仔口街(今镇邦路)称外街。

       中山路一路串联,把内街、外街串在一起,盘活全局,使得整个片区生机勃勃。

       近海的外街是贸易洋行和金融商业集中区。1949年以前,中央银行、地方银行、商业银行和外资、侨资、合资银行在厦门开设了几十家分行,在中山路和滨海的外街共有三十一家之多。

       中山路上有知名的大清银行、中南银行、中国实业银行等六家银行的分号;当时只有两百米长的镇邦路,设有中国银行、厦门商业银行、华侨银行等九家银行的分行;海后路上,有汇丰、中央、交通等等十三家银行的分行;街市更短的升平路上也有三家银行。

       这就是老厦门人所讲的:“厦门的银行比米店多”。

       而今按图索骥,想逐一拍摄、探访这些银行,已基本不可能了。许多银行因当年的地址记录不详,或者因街道多次改名易号、拆迁重建,早已面目全非。

       交通银行厦门分行于1910年在海后路开办,中国银行厦门分行于1915年在镇邦路设立,分别于1910年和1919年发行过厦门地名版的钞票,在厦门地方志和中国金融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0年,厦门金店银楼共六十七家,其中镇邦路、霞溪路、中山路共二十三家。1949年,厦门钱庄超过五十多家,中山路、镇邦路、升平路、海后路共有二十七家。

       今天老虎城商场西门,文渊井21号的原玉屏别墅,在1919年曾诞生了厦门第一家图书馆。文渊井旧名蚊香井,首任馆长周殿薰认为名称不雅,用其谐音改称文渊井。 

       无论外贸、金融、人文,中山路都满载着历史记忆。

依稀可见20世纪初的风貌.JPG

▲依稀可见20世纪初的风貌


黄氏宗亲江夏堂

       位于中华街道的钱炉灰埕巷2号,矗立着黄氏宗亲总祠堂江夏堂。在古代中国只有皇帝准许才能兴建江夏堂,如今只有福建、江西和陕西三地才有分布。

       厦门江夏堂的由来,可追溯到福建海关的历史。据《厦门志》记载,清政府收复台湾后,于公元1684年起,分别设立闽、粤、江、浙四个海关。闽海关就设立在厦门养元宫旁,即现址钱炉灰埕巷2号。

       其实早在1674年之前,江夏堂所在的位置便是英国商馆,据黄氏后人黄千忠所言,彼时作为繁华地带,当地渔民和外国商人都在那里做交易,才有了海关选址。从1684年一直到1909年海关迁址,这个海关建筑存在了200多年。

       当时的海关归户部衙管辖,又因闽海关所在地为黄姓族人聚集地,一度闽海关被称为“户部黄”。光绪六年(1880年),黄培松中了庚辰科武科殿试第一甲第一名,钦点状元及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钦赐建状元府和江夏黄氏宗祠各一座。

       厦门作为清朝华侨进出中国的中心港,以及过渡台湾的出发点,华侨出洋、归国前后都要在厦门找一个歇脚点,以便办理手续等待船期。    海内外黄氏宗亲一致认为,若在厦门设立一个江夏堂,可以实现上述目的,并及时把各侨居国的情况反映到国内。因此海内外黄氏宗亲一致敦请黄培松将江夏堂建在厦门作为总堂,黄培松欣然答应。

       恰逢当时海关迁址,于是黄氏宗族便出面赎回闽海关地皮,由多位黄氏宗亲共同出资,于1910年开始兴建江夏堂,由于工程浩大,8年后才竣工。竣工后,在新加坡的《振南报》上专门刊登了题为《厦门江夏堂黄氏大宗祠落成广告》的广告,告知海外黄姓人士。

       厦门江夏堂过去曾经是大陆、尤其是闽南的黄氏宗亲、乡亲“过台湾”、“下南洋”的出发地;如今,这里又成为台湾地区和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各国族人后裔回大陆寻根访祖首选的落脚点。

       厦门江夏堂,在很多海外黄姓人士的观念里就是“家”。

       2010年,厦门思明区遵循古建筑维护“修旧如旧”的原则,针对江夏堂进行了修缮。施工过程中尽量保持建筑原貌,注重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的使用,以确保修复前后建筑风格一致。

       2018年中秋节之前,来自海峡两岸的1000 多位黄氏宗亲聚首厦门江夏堂,在江夏堂落成百年之际,共同参与中秋祭祀、拜谒先祖。

       本次活动也吸引了上百名来自新加坡、菲律宾、韩国的黄氏宗亲参与。来自菲律宾的世界黄氏总商会会长黄明顶表示,希望通过联谊活动,组织黄氏宗亲、企业家整合资源,共同投资“一带一路”。印尼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主席黄印华也表示:“当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黄氏宗亲创造了商机,大家互惠共赢。”

▲江夏黄氏状元榜

▲彭一万为厦门江夏堂写的《状元广场赋》

▲如今的江夏堂于2010年修缮

武状元黄培松像


药局报馆永安堂

       中山路留给厦门人最深刻的印记,除了商业中心,还有在这里萌发和生存过的文化事业。有资料记载,民国初年至抗战之前,厦门先后创办过二十四种报纸,有相当一部分就在中山路或附近的商业圈。

       历史上有过四家《厦门日报》,其中三家选址与今天的中华街道相关。第一家于1933年由当时的厦门商校校长陈式锐创办,社址在中山路180号。第二家《厦门日报》社址在距中山路不到五百米的升平路,1945年创办时名《厦门青年日报》,后改为《厦门日报》。第三家就是今天的《厦门日报》,1949年10月22日诞生于中山路67至71号,原永安堂药局旧址。

       爱国侨领、万金油大王胡文虎,1932年在厦门中山路设立虎标万金油永安堂药局。1935年9月1日在此创办《星光日报》,1937年再办《星星晚报》,随同《星光日报》赠阅。悬壶济世的医生商人,想以他的万灵药膏,为千疮百孔的祖国疗伤。他曾慷慨昂扬地说:“不以营利为目的,专以服务为前提,宣传抗日救国,树民众之信念。”

       以商业立场办报,立志为民众发声,报业入不敷出时,由虎标永安堂津贴补助。

       阴雨绵绵的惊蛰时节,来到中山西路,驻足于永安堂旧址,遥想当年,这里曾是中山路上最高的建筑。永安堂左侧的中山路63至65号,当年是丽池舞厅;右侧的73至75号,是原国民党厦门市党部机关报《立人日报》社址。

       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谁都想占有或沾一点灵气。厦门沦陷时,永安堂被日本人占用,他们创办的《全闽新日报》鸠占鹊巢。日寇投降,永安堂收归主人,1946年3月《星光日报》重新登记复刊。20世纪80年代这里是厦门市图书馆,后来又做过华侨友谊商场,现如今一家厦门特产伴手礼店正筹备开业。只有永安堂旧址的拱形钟楼尖顶,还依稀保留旧时模样。(部分资料综合自《厦门日报》、《海西晨报》报道, 以及林良材先生著述,在此表示感谢。)

永安堂旧址.JPG永安堂旧址

下载鹭风报1404期03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