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副刊 / 新闻详情 < 返回
蓝伟光: 可利用新加坡人才优势 在福建发展石墨烯产业

发布时间:2020/12/11作者:来源:点击量:6522鹭风报1492期08版 副刊

       11月24日,新加坡三达国际集团创始人、新加坡中国科技交流与促进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名誉会长、福建省新侨人才会共同会长蓝伟光应邀视频出席由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福建侨商投资企业协会与福建省商务厅共同举办的海内外侨商云端交流会,并作了发言。发言中关于利用新加坡人才优势在福建发展石墨烯产业的建议颇具新意。


问道者  

      在座的嘉宾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侨商,令人倍感亲切。而我除了侨商这一身份之外,另有几个标签:我不仅在新加坡与中国分别领衔了一家主板上市公司与科创板上巿公司,而且在新中两国的知名大学兼职,每年都有不少新中两国的本科和博士毕业生申请到我主导的实验室与博士后工作站深造与工作。 

       故此,今天我以“致力新中科技合作、推动人才双向流动”为题向各位领导与嘉宾汇报一下个人的概况、想法与建议,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

       35年前,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90年新中两国建交后,我有幸成为首批荣获新加坡政府奖学金的中国学者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深造。1995年,我获得博士学位后开始在新加坡工作与生活。然而,1996年我便受邀回我的母校厦门大学任教。1999年,我成为厦门大学当时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有幸受到时任福建省代省长习近平同志的亲切接见,当面向他建言献策,喜获他的高度重视与热情鼓励。千禧之年,他又亲临我所创办的三达公司视察,并邀请时任厦门大学校长陈传鸿教授随行。他以如此独特的方式鼓励厦门大学支持我在任职教授的同时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或许是高层产教融合思想的雏形。 

       一路走来,我或可算是不负总书记当年的嘱托。2003年,三达公司成为福建省首家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由此,我收获了诸多荣誉,并开始为新中两国的科技与经贸交流贡献力量。2018年,高层在上海第一届进博会上宣布启动中国科创板。借此东风,我将我所创办与领导的新加坡三达国际集团属下的膜与水处理业务分拆到科创板上市,于2019年11月15日成功挂牌。据悉,三达膜(股票代码:688101)是第一家在上海科创板上巿的中国侨资企业。 

       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予以我们这些科技企业家莫大的鼓励与鞭策。毋需讳言,中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的技术,关键还在于人才。 

       举例而言,早在6年前,福建省就致力于发展石墨烯材料,支持厦门大学建设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在永安建设石墨烯产业园。然而迄今为止,福建的石墨烯产业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国际上更是乏善可言。而新加坡因为在世界各地招募了许多优秀人才,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峰的位置,开发了许多拥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不过,由于岛国地理空间与应用场景的限制,新加坡石墨烯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目前正在寻找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区域。就此,若福建省有关部门感兴趣,我愿意为双方的合作牵线搭桥、尽心尽力。 

       新加坡拥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两所世界知名的大学,新加坡国家科技局旗下更有多家执世界科技于牛耳的专业研究院,在这些大学与机构内有大量原籍中国的专家教授与研究人员,他们对祖籍国都怀有深厚的感情,愿意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促进中新之间的科技交流与经贸合作。若福建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能够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与引智措施,吸引这些专家学者助力福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与人才强省战略,可以完善福建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福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插上一对腾飞的翅膀。 

       新加坡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据悉,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四分之一经新加坡投向第三国。福建与新加坡渊源很深,在新加坡75%的华族人口中,有60%以上的民众其祖先来自福建,他们对八闽大地的倾心与关注并不亚于同根同源的台湾同胞。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无论是新加坡大型的政联企业,还是民间活跃的中小型商家,在福建的投资与发展远不及毗邻的广东、浙江,长三角的江苏、上海,渤海湾的天津、山东,乃至西南的重庆与四川。故此,我建议福建加强与新加坡的经贸交流与科技合作。如此,既能促进福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又能帮助新籍闽人回归故土、投资兴业,寻找情感的依托、精神的家园,对新闽双方均有裨益。 

       早年的福建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事业有成之后反哺故乡建功立业的故事不胜枚举,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先生堪称典范。新时代在新加坡生活与工作的新华人华侨,更多的是科技人才与专业人士,他们对中国打破西方科技强国的技术垄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若福建能用好这些人才资源,在中国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强国摆在如此突出位置的当下,将会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下载鹭风报1492期08版 副刊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