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海外侨讯 / 新闻详情 < 返回
何谓峇峇娘惹?

发布时间:2022/02/18作者:陈悦来源:中新社报道点击量:4003鹭风报1549期08版 侨居海外

       多年前,新加坡电视剧《小娘惹》曾在中国掀起热潮,也引起中国民众对峇峇娘惹这个族群的好奇与关注。作为中国和马来西亚人民往来、文化交流的产物,峇峇娘惹以其多元融合的文化色彩,在马来西亚等地绽放出独具特色的峇峇娘惹“文化之花”。

       虎年春节之际,马来西亚侨生(峇峇娘惹)公会总会长颜泳和接受中新社专访,介绍峇峇娘惹族群的春节习俗,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峇峇娘惹文化特色。

08-2.jpg

       峇峇娘惹是什么意思呢?

       峇峇娘惹(Baba Nyonya)又称侨生,峇峇(Baba)指男性,娘惹(Nyonya)指女性。峇峇娘惹是自明朝郑和下西洋后,陆续下南洋的华人和东南亚当地人通婚的后代。不过,在马来西亚各地和泰国,称呼峇峇娘惹各有差别。

       有说法认为,最早的峇峇娘惹是郑和下西洋时留在当地官兵与本地人通婚的后代。这种说法虽然尚待考证,但充分体现了马来西亚人对郑和下西洋促进马中经贸往来、人民交流的美好记忆。

       颜泳和说:“以我个人家族经历为例,我高祖的父亲来自中国闽南厦门地区,来到马六甲后和当地人通婚,在此传承已一百多年。”

       目前,马来西亚侨生公会共有3000多位会员,来自马来西亚各地、各界。侨生公会日常积极开展活动,致力于传承发扬峇峇娘惹文化,促进马中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


       峇峇娘惹族群如何过春节?

       颜泳和表示,峇峇娘惹族群过春节充分体现了峇峇娘惹族群文化多元融合,兼具中华文化和马来文化之长的特色。

       颜泳和家过春节就是“马中融合式”的春节。

       与中国习俗相似,我们在除夕来临之际开始置办年货,尤其重视置办祭拜祖先的物品。在我们家,除夕夜祭拜祖先的菜肴至少要“四大盘,四大碗”,还要准备时令水果及金纸。除了除夕的祭拜祖先,大年初八的拜天公也是峇峇娘惹,尤其是来自中国闽南地区的峇峇娘惹十分重视的仪式。拜天公时要和家人一起往供桌上摆放金猪(烤猪)、烧肉等菜肴及甘蔗、凤梨等水果,拜完天公,春节的各项礼俗才算告一段落。

       除夕的年夜“团圆”饭也是峇峇娘惹过春节的一大重头戏。其中尤其少不了一味流行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的独特年菜——捞生。捞生是将代表各种吉祥含义的生鱼片、萝卜丝、青瓜丝、坚果等摆在一个大盘中,吃时全桌人要一起将筷子伸入盘内搅拌,还要高喊“发”或“捞起”,越大声越好,象征来年兴旺发达。这道菜既传承华人春节祈福的习俗,也纳入马来西亚当地食材和文化特色。

       吃完年夜饭,峇峇娘惹要到各个宫庙中迎接新年并祈福。每到大年初一,峇峇娘惹都要向父母奉茶、跪拜、说吉祥话。此外,大年初一走亲戚时,秉承华人长幼有序的传统,峇峇娘惹要从最年长的长辈依序一家家走下来,为此不惜绕远路。这些礼节在大多数峇峇娘惹中依然是春节期间必须遵循的传统。

       春节期间,峇峇娘惹热衷舞龙舞狮,尤其是马来西亚华人在舞狮基础上发展出的高桩舞狮。舞狮在一根根高低不一的高桩上跳跃腾挪,极具观赏性。元宵节的花灯和赏灯为峇峇娘惹的春节增添喜庆气氛。

       峇峇娘惹的春节也引入丰富的马来西亚文化元素。峇峇娘惹和马来友族一样,十分能歌善舞。每年春节,颜泳和都要邀请亲友举行聚会,为他们准备色彩鲜艳的马来糕点,香辣俱备的马来咖喱菜肴,混以白切鸡等中式餐点。“饱餐后,我们峇峇娘惹就会随之载歌载舞,唱起马来歌谣,气氛十分热切。”

       峇峇娘惹的春节体现了中华文化特色,让峇峇娘惹文化在马来西亚绽放。

       其实不仅是春节,在峇峇娘惹的日常生活中,也注重中华文化尤其是日常礼俗的传承。“比如在我们家,从祖先牌位的安放到家庭的布局,都有相当典型的闽南特色。”颜泳和表示。

       即使有的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生活日久,中文已不是十分通畅,他们并未因此减轻对礼俗文化传承的重视,以此保持和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的创始人陈祯禄就是峇峇,他曾经说,“华人若不爱华人的文化,就会成为无祖籍的人。”

       另一方面,峇峇娘惹承继了很多本地文化,并将其融合到自身的中华文化中。这在饮食、风俗、穿着各方面都有体现。比如,峇峇娘惹的娘惹可峇雅(Nyonya kebaya),又称娘惹衫,是娘惹传统服装,制作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手绣法和镂空法。近年来,很多本地娘惹包括华人,将娘惹衫和旗袍结合,发展出中国风的可峇雅。可峇雅可以说是峇峇娘惹在文化上博采众长的代表。

       颜泳和说,“近年来,为了马中两国共同为‘送王船’民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多次到厦门、漳州等地访问。在那里,我不但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用闽南语和当地官员、专家学者交流,这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增进了亲切感。”

       所以说,作为和华人、马来人都有密切联系的峇峇娘惹,完全可以在马中交流尤其是马中人民交流及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扮演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进一步而言,峇峇娘惹文化所体现的文明交流融合、互补互鉴的精神,对当今世界各国、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交往也有借鉴作用。它用鲜活的例子证明,各文明间不应该对立对抗,应该交流沟通,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融合会结出更多像峇峇娘惹文化这样灿烂的“文明之花”。


下载鹭风报1549期08版 侨居海外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