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积极服务海绵城市建设 为厦门“两高两化”贡献力量

发布时间:2020/07/10作者:本报记者 黄佳畅来源:点击量:5854鹭风报1471期04版 厦门市侨界先进典型系列报道

       苑宝玲,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承志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厦门市政协委员,教育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厦门市城市水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市政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近年来,她作为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咨询专家,积极服务于福建省海绵试点城市建设、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和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主持了厦门市岛内外多个区政府和建设环保部门委托的黑臭水体整治、海绵城市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工程技术咨询、施工图设计等项目,为厦门市乃至福建省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04-1.jpg

04-4.jpg全国38个城市副市长学习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

服务海绵城市建设  不断解决新问题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雨水蓄存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这个概念近年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成为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2015年,厦门市进入第一批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为此,市政府组织召开了专家会议,苑宝玲作为环境治理专家被邀请参加。会上,她提出了自己对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系统设计”的创新理念并被采纳,此后她便一直为海绵城市建设服务。

       一直以来,厦门市城市内涝问题都较为严重。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最早要解决的,就是城市内涝问题,做到“大雨不洪涝,小雨不积水”。而作为一个南部沿海城市,厦门市的年降水量可达1200mm,想要将多余雨水通过“快排”方式排出几乎不可能。苑宝玲在了解海沧区试点区的情况时发现,当地的容积率绿化率都很低,没有足够的地方将雨水下渗搜集。苑宝玲和她的团队因地制宜,对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进行研究,使雨水能通过绿地下渗,为缓解管道的排水压力工程提供技术服务。她还带领团队对海沧区试点区内的土壤和水系水质进行了长期的监测和评价,建立了全国首个智慧海绵城市在线监测示范点,收集4万多个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来估算污染物的负荷,通过LID技术对污染物的消减量来指导LID技术类型的选择,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初期背景数据、中期质量控制和后期考核评估进行全过程服务。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苑宝玲发现,单是控制城市水量并不能完全解决水体问题。如何净水以及将净化完的水投入使用,也是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水环境的的重要部分。于是,她又带领团队着手于黑臭水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她重点参与了厦门市海沧区主排洪渠、同安区埭头溪2条国家环保督察重点考核黑臭水体的整治。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收集难、处理难、管养难等“三难”问题,推进开展同安五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看着原本的“墨汁水”变得清澈,农村污水收集的“毛细血管”被“打通”,城市水环境一天天变得更好,苑宝玲觉得十分欣慰。

       2020年春节疫情期间,因为担心农村污水处理不当会产生病毒传播,苑宝玲和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工作人员一道,深入集美、同安、翔安各区,把好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垃圾处理关,对各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疫情防控措施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并向政府提交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疫情防控措施指导建议》,防止疫情通过污水、垃圾传播。

04-5.jpg为20多个“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67位环保官员培训海绵城市建设


做好“学科带头人”言传身教带学生

       多年对水环境的研究工作,苑宝玲有了丰硕的成果。她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等科研项目40余项,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参编外文专著1本,出版中文专著2本,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授权15项)。2011年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8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和“厦门市三八红旗手”;所带领的“城市水安全保障”团队入选“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并于2006年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作为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的教授博导,苑宝玲培养了不少学生,已经毕业的硕士、博士有60余人。她对学生们的要求,就是在进入实验室研究前期,必须进行专业实践,到现场去实习、体验。她认为,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是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和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的学习过程。

       “如果我们做研究而不做社会服务,在实验室里仅凭‘想象’去人为制造实验条件,很可能跟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苑宝玲说,“通过社会服务项目,我们了解到社会的真实需求,我们的研究才有意义。”从社会服务中凝练科学问题,是苑宝玲做研究的一个方式。她认为,这样才能衍生对科学问题的深入探讨,使得研究不断创新,再反馈给社会,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够有技术上真正的革新与进步。这也是她为什么要求学生必须参与社会实践的原因。

       作为一名老师,在培养学生方面,苑宝玲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她觉得,老师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育人”才是最“核心”的。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她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只是“会学习”,还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丰富的人。

       “我虽然把重心放在工作上,但我跟学生之间并不是很严肃的。我希望学生们是有生活情趣的、乐观幽默的人。”苑宝玲说。她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培养做事能力和思维方式。“希望他们毕业以后,无论从事哪个专业,都可以成为专业领域内的一流人才。”她说。

       工作至今,苑宝玲已经从教18年。在她从教10周年的时候,已经毕业的学生们给她做了个纪念小册子——《水处理之苑》。他们收集自己的生活近照以及与家人的合照,每人都给老师写了当年读书时的一段回忆,还有他们毕业多年后的感触与领悟。这让苑宝玲回想起来特别感动。

04-3.jpg服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履行政协委员职责  积极建言献策

        苑宝玲说,自己是个“闲不住”的“热心人”。身为厦门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她也积极提案。到目前为止,她共提交提案12个,立案8项,内容涉及环境治理、道路规划改造、医疗服务、老城保护等多方面。其中,有关于环境治理的《关于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关于尽快启动非正规垃圾堆埋场的规范化管理和处理处置的建议》、《关于持续推进厦门市农村污水治理,加强网管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农村振兴的建议》等,也有她在深入一线调研过程中发现道路问题而提出的《关于打通柯厝断头路,为特殊儿童打开“急救生命通道”的建议》等。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我们要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融入到我们的项目中,这样慢慢‘渗透’,才能‘刮骨疗伤’,让整个城市的水生态水系统健康起来。”苑宝玲说。

       “我们在高校‘象牙塔’中做基础研究的人,通过国家政策的带动,让我们的专业能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了解到真正的社会需求是什么。这对我们团队的成长,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也让环境这个产业迎来了朝阳。”苑宝玲感慨到。接下来,她希望将入围国家一流专业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好,继续服务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为厦门市打造“两高两化”城市贡献一份力量。



下载鹭风报1471期04版 厦门市侨界先进典型系列报道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