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王艺磊: 乘风破浪,牧海歌者的蔚蓝水产路

发布时间:2020/07/24作者:来源:本报记者 许银锑点击量:6802鹭风报1473期04版 厦门市侨界先进典型系列报道

        王艺磊,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学博士、集美大学水产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理事、福建省生理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她曾荣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福建省百千万人才”人选、“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三八红旗手”、“厦门市三八红旗手”、“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04-2.jpg


默默耕耘,培养“顶天立地”的人才

       王艺磊已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科研、教学岗位默默耕耘了35年。

       她具有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用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无论是作为任课教师、本科论文的指导教师还是研究生导师,她都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今天的大学生应该怎样去培养?从教30多年,在培养学生方面,王艺磊有自己的感悟与见解。她说,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一部分要能“顶天”、一部分要能“立地”。“顶天”,就是要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研究更为高端前沿的课题,站在学科的前沿,坚持不懈地进行开拓、创新。“立地”,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真正地和一线结合,解决水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难题。“希望未来走上社会的他们,既要仰望星空、探寻真理,又能俯下身躯、脚踏实地,做一名‘顶天立地’的水产人。”

       “严谨治学、坚守诚信、拒绝浮躁、敢于创新、乐于合作。”一直是王艺磊反复跟学生强调的。她希望学生们要有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诚信精神,诚如校主陈嘉庚提倡的“诚毅”校训。35年来,她指导了上百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培养了49名硕士研究生和8名博士研究生,为高校、研究所、社会、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水产人才,很多学生已成长为水产业的中坚力量。

       生活中非常随和,教学中十分严谨,这是学生对王艺磊的评价。在课后找王老师问问题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这位“乘风破浪的姐姐”可以一针见血地找到学生们的薄弱之处并耐心答疑解惑。“这些学生的年纪都和我的孩子相仿,我看他们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王艺磊笑着说,眼里闪着光。


04-5.jpg带领学生开展下乡实践,教导学生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潜心科研,实现人生价值

       说起王艺磊的研究对象,你可能要咽一下口水。在她多个重要研究项目中,许多都与美味的水生经济动物有关,如青蟹、大黄鱼、鲍鱼、对虾等。她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生产应用前景。

  王艺磊1985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当年就参加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对虾良种选育”研究。从对虾的良种选育、性别控制到对虾精子在受精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等等。

       在对虾的研究中,她的第一项工作是关于对虾精子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王艺磊修正了教科书上的一个错误。过去把对虾精子描述为有头有尾,可游动的说法是错误的。通过细致的观察,她发现对虾精子为非运动型精子。其“尾部”实为顶体,在受精过程中是首先与卵子结合的部分,而其“头部”实为精子的细胞核,在顶体反应之后与卵子结合。这一研究发现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和肯定,获得了中国水产学会的优秀论文奖。

       1998年7月,在李国鼎基金会的资助下,王艺磊应台湾大学渔业科学研究所的邀请赴台进行了3个月的客座研究,负责鲤鱼视紫红质视网膜特异顺式元件及其结合的核蛋白在视网膜上的定位工作,与合作者共同证明脊椎动物的视紫红质也像血型一样,不同个体可能有不同的类型,为两岸水产学术界交流合作提供了经验,促进了两岸的水产科学的发展。1999年11月,王艺磊应香港城市大学生化系邀请,作为高级副研究员在该系参加题为“草鱼缺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工作近2年,发现了第一个鱼类对缺氧敏感的葡萄糖转运体。2004年7月、2005年1月王艺磊先后两次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做访问教授,2011年11月,她作为访问教授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相关课题的合作研究,积极拓展国内外合作。

       在台湾、香港和美、加的访学与合作研究经历,开阔了王艺磊的视野。这些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先进技术,让她受益匪浅。“走出去确实是不一样”,王艺磊颇有感触。后来她主持的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都得益于在海外研究期间所得到的启发。

       兴趣支撑着王艺磊在这片蓝色牧场上越走越远。2004年,作为集美大学唯一一位“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王艺磊为集美大学争得了创校以来的第一个国家基金,为集美大学在主持863项目探索类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从参加工作至今,王艺磊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近60项,其中主持国家级项目8项,如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microRNA调控拟穴青蟹卵巢发育的分子机制”“拟穴青蟹VIH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青蟹眼柄调控性腺发育分子机制的转录组学分析”和“对虾精巢和卵巢特异表达基因的克隆”等。

       她带领团队在水产动物生殖生理和应激生理的研究取得了较突出的学术成就。共发表学术论文24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0多篇。十多篇论文分获中国水产学会的优秀论文奖、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1-3等奖。一些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她还建立了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并被授予福建省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共获得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际科学基金。

       目前,王艺磊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兴趣是水生经济动物生殖调控和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水生经济动物抗病、抗逆的分子免疫机制,水生经济动物基因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拟穴青蟹,也就是闽南人俗称的鲟、红膏蟹,以及鲍鱼、大黄鱼、河鲀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产动物。


目前王艺磊主要研究对象是拟穴青蟹等水产动物。

在菲律宾参加亚洲水产论坛。


殚精竭虑,提高学校办学层次

       在担任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期间,王艺磊负责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各项任务,为水产学院建立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水产人才培养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4年10月,集美大学获批组建,2002年9月,集美大学本科教学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随即集美大学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正式启动硕士点申报工作。水产学科当初是福建和集美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也是集美大学最具特色的学科之一,最有资格申报硕士点,申报的具体工作由王艺磊牵头负责。2003年,学院以100分满分获准设立水产养殖学硕士点,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集大的教育层次从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有力地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实现了办学层次的重大跨越,在集美学村90年的办学历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进步。

  博士点的设立标志着一所大学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王艺磊回忆说,2009年,时任集美大学校长的辜建德教授带领学院申报、答辩团队在厦门大学与漳州师院竞争2008-2015年福建省唯一的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资格,以一票的微弱优势胜出,水产学科终于作为博士授权学科进行立项建设。期间,2010年学校开始组织学院申报水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顺利通过专家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12年起学院开始以一级学科水产学招收硕士生,至此水产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全面建立,为博士学位点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当时从硬件到软件,学院离博士招收资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时任院长张雅芝带队拜访了国内所有具有水产学博士点的单位,向他们取经学习。在硬件建设上,学校将水产学院图书馆改造为水产科技楼,学院按博士立项建设的学科方向重新进行空间布局,同时投入2000多万购买最新仪器设备。在软件建设上,通过引进“双聘院士”、闽江学者、优秀博士毕业生加强学科建设。在博士点建设期间,学院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项目,科研项目的级别、经费、数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013年1月,集美大学迎来了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整体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水产学院作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点。这意味着不仅可以推动本学科引进更高水平的人才,还可以促进科研发展,更好地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

       此后,王艺磊马不停蹄,建议学院申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学院和学校的共同努力,2014年9月,学院申请得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批准,这是集大获批设立的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水产学科培养体系的建设在集美大学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为有志耕海牧鱼的年轻学子铺就了一条蔚蓝的水产路。


04-4.jpg指导水产学首届博士生。


下载鹭风报1473期04版 厦门市侨界先进典型系列报道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