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苏圻天: 保护社区古迹 协助侨务工作

发布时间:2020/08/28作者:本报记者 林硕来源:部分内容参考自《厦门晚报》报道以及蒋永泰先生论述点击量:8315鹭风报1478期05版 厦门市侨界先进典型系列报道

        “鳌翻细浪,江抱清流。”厦门翔安区新店镇澳头社区,地处厦门湾东岸,三面临海,港深水阔,是古时通往南洋的重要通商港口,也是闽南著名的侨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澳头在海内外的华侨华人有1万多人,遍布世界14个国家和地区。

       86岁的苏圻天老人,生于斯长于斯,20多年如一日保护社区古迹,关心社区发展,弘扬妈祖文化,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他认真配合侨联、民宗部门的宣传、摸排、暂停活动等各项防疫工作,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

05-3.jpg

苏圻天老人20多年来如一日守护鳌石。

20多年如一日保护社区古迹

    86岁的苏圻天是澳头社区老人会会长,澳头广应宫管委会主任。他对社区事务的热心和坚持,有口皆碑。最令人称道的是,他20多年如一日,守护清代名臣苏廷玉题写的“鳌石”。

       在三棵百年榕树的包围中,一方大石如鳌般休憩于此。石壁上,“鳌石”两字苍劲浑厚。鳌石,被村民视为澳头村历史文化的载体。据苏圻天老人介绍,鳌石两字是清朝一代名宦、澳头名士苏廷玉于1843年所题,“鳌石”亦是他的名号。由于为人刚正不阿,为民办实事,为村民所敬仰。“我们全村人都把他题字的这块石头,当成是他留给我们村最大的文化遗产”,苏圻天自豪地说。

  从1994年起,苏圻天只要看到“鳌石”上的红漆褪色了,就会自掏腰包买漆,认真重新描色。“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必须保护好。”苏圻天说,苏廷玉是澳头的骄傲,也是澳头人的榜样,他“清清白白做人、清清廉廉做官”的品质,值得子孙后代学习。

       在澳头,有蒋、苏两大姓,各占一半人口,蒋、苏两姓的祠堂前后相依紧邻着。作为土生土长的澳头人,苏圻天对村里的古迹颇为熟悉,对其中的典故、美丽的传说更是如数家珍。

       这里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桥乐安桥、清代武德佐骑苏清浮妻洪氏节孝坊以及澳头的“祖公”——自宋代起便存在的“苏氏家庙”,还有两岸对峙时期遗留的地下碉堡。所有这些文物古迹,是乡村历史文明的见证,是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寻根谒祖的实物标志。

       几年前,村民还在退潮后的海滩上,发现好几尊石马。苏圻天说,自他记事起,那些石马就在海滩上了,这些石马有1米多长、半米多高,他小时候常在海边骑马嬉戏。后来,一部分石马被文物部门运走保护起来了,经文物专家鉴定,它们为清代中期的文物。

       苏圻天说,保护好古迹,就是在提醒澳头人铭记家乡、祖先遗训。他希望,这样的工作能一直延续下去。他的孩子非常懂事,已经表态愿意从他手中接过“接力棒”。

我素庐正面八根罗马柱十分壮观。

澳头怀远湖上美丽的双清桥。

侨乡新风采

        澳头村历史上为泉州府通往厦门、台湾的官道码头,曾是商旅摩肩的热闹之处。据光绪版《马巷厅志》载:“妈祖宫在澳头海仔乾,前朝天启年间建”,广应宫俗称妈祖宫,祀海神妈祖。宫门正对大金门,海浪滚滚,潮音声声,正是朝拜妈祖之胜地。

       历史上由于沿海倭寇、迁界、抗日、炮战等原因,庙宇屡经兴废。20世纪二十年代及八十年代曾由澳头旅居新加坡的华侨先后捐资维修;1995年春,村人又发起重修广应宫,村民纷纷解囊,海外华侨也踊跃捐款,内外协力,在1997年5月将广应宫重建一新,使宫宇重现昔日辉煌。

       苏圻天说,除了鳌石,另一处重要文物所在是新加坡华侨蒋骥甫于1934年兴建的“我素庐”,后来曾改为学校和抗日活动场所。他讲述了1949秋年国民党飞机轰炸“我素庐”的亲身经历:“当年,我13岁,和同村的苏炳德去我素庐东北边淘淡水沙,突然飞来一架金光闪闪的飞机,我们马上跑到洋楼(我素庐)一楼楼梯底下躲避,约5分钟左右,听到外面响起很大的爆炸声,顿时整栋洋楼振动起来。出来后,看到洋楼正面龙舟池里被飞机扔下的炸弹炸出很大很深的弹坑。”

       从“我素庐”二楼窗台往窗下看,楼下的正前门外就是当年被500磅炸弹炸中的龙舟池。时光变迁,2014年,翔安区政府在澳头“美丽乡村”建设时对龙舟池进行提升改造,现在已成为澳头渔港艺术小镇一处风景亮丽的旅游景点“怀远湖公园”。

     澳头社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土生土长的1000多名居民。“有90%以上的居民支持澳头社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苏圻天说,当年战争期间,澳头全村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如今这个村庄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经历过苦难的老一辈来说,格外值得珍惜。

  苏圻天拿自己举例子:“现在每天去晨练,都要绕着怀远湖走两圈,呼吸新鲜空气,觉得神清气爽。”他说,不仅是他,很多居民都喜欢带着孩子在这里休闲散步,而在从前,这里曾经是个臭水淤积、蚊虫滋生的大水塘,人们路过都要捂着鼻子。

  “社区更漂亮了,住在这里也觉得舒服,大家当然会支持。”苏圻天说,澳头是个传统的渔村,原先村路边上堆满了打渔或养殖用的各种工具,房前屋后还有鸡圈鸭棚,卫生状况很差。现在,居民们都转换思路,主动配合社区工作,前几年澳头就顺利完成了路网、公园和绿化等改造建设。苏圻天说,澳头居民都盼望着自己的家园能成为闽南最美丽的海港侨村。

05-4.jpg苏圻天在澳头广应宫接待陈嘉庚长孙陈立人先生。


热心协助侨务工作

       苏圻天曾挨家挨户询问,助侨胞寻根。

       100多年前,澳头的第一艘木帆船出发,直航新加坡,从此开始了澳头乡亲在世界各地创造商业奇迹的历程。100多年后,一批“侨三代”“侨四代”带着祖先的遗愿,返乡寻根谒祖。故乡的变化让他们感慨,他们希望能融入家乡“美丽乡村”的建设。

        作为翔安区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澳头社区借着“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春风,利用“三海一侨”的独特文化(即“海港文化”“海防文化”“海鲜文化”“侨乡文化”),团结广大海内外乡贤,形成了“海内外共同缔造”的独特景象。

        2015年,马来西亚五条港侨胞组团回乡寻亲。他们能够顺利找到亲人,离不开苏圻天等人的努力。

       苏圻天不仅20多年如一日保护社区内的古迹,提醒澳头人不忘祖先,还一直帮助侨胞找寻亲人。“希望更多中国人走出去,也希望他们还记得走回来。”这是苏圻天最大的愿望,他说,家乡是维系情感的重要纽带。侨胞回乡找到亲人相拥流泪,对他触动很大。

       澳头是闽南著名古渡口,一直以来,商贾往来,门庭若市,善于经商的澳头人更是走南闯北。如今,澳头社区有一千多人,但在海外的澳头人是这个数目的十几倍,他们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等14个国家和地区。

  可是,有些在海外的澳头人与家乡亲人失去联系了。如何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根,成为澳头老人会、华侨联谊会成员的共同任务。苏圻天作为老人会会长,当然要率先担起寻人的重任。

        这几年,在苏圻天等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海外澳头人找到了自己的亲人。规模最庞大的一次认亲是在2015年1月,马来西亚五条港的37名侨胞回到澳头祭祖。这些侨胞有些是年过古稀的老人,有些是20多岁的年轻人,大部分是“侨三代”“侨四代”。等候在路边的澳头居民自发组成锣鼓队,迎接远道而来的亲人。

       侨胞们参观了澳头社区,看到了寓意怀念远方兄弟的“怀远湖”、佑护远方游子的妈祖庙,以及横跨在湖面的双清桥……大家感慨:“家乡实在太美了!”

        随后,侨胞中的苏氏宗亲前往苏氏宗祠祭祖,点三炷香,替祖辈完成了迟来近一个世纪的跪拜。“我爷爷一直念叨着家乡,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回来。”侨胞老苏说。

  除了帮海外澳头人寻根,苏圻天还帮其他村居的侨胞寻亲。这几年来,他一直帮新店侨联普查全镇侨胞、侨捐等情况。一名郭姓侨胞只知道自己的家乡在翔安,具体在哪里就不知道了。苏圻天根据对新店各村居的了解,骑自行车去浦边挨家挨户找,最终帮侨胞找到了。侨胞回来认亲时,与亲人紧紧拥抱、流泪。这对苏圻天触动很大,他感受到家乡和亲人对一个人的意义。

  苏圻天说,在他小时候,海外的澳头侨胞曾给他爷爷汇来募集的八九万元,让他主持修建家乡的祖庙。在上世纪50年代,那笔钱是一笔巨款,但侨胞非常信任地交给从未谋面的乡亲,这让苏圻天印象深刻。

  “他们这么信任我们,我们更应该好好帮他们。”苏圻天说,有时,他听到侨胞说起祖辈未能回乡省亲的遗憾,他真的很难受。他能体会到无法叶落归根的惆怅。

  苏圻天说,前几年,他去泰国旅游过海关时,遇到会说中文的泰国海关人员。苏圻天很好奇对方中文为何说得这么好。对方回答,他是华人。两人一聊,苏圻天发现对方还会讲带同安腔的闽南话。

       “他跟我说,他的祖辈已经到泰国很久了,但在家里,长辈一直坚持家乡的方言不能丢。因为会讲方言,我们就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苏圻天当时十分吃惊,他没想到在外的侨胞会这么在乎自己的根在何处。从那之后,他就更加热心地帮侨胞寻根。

     尽管已年过八旬,但苏圻天对生活的热情丝毫不输给任何一名年轻人。每天早上,他绕着澳头的怀远湖晨练后归家,然后吃下三大碗稀饭,让年轻人都“甘拜下风”。

  敞开肚皮吃饭,放开手脚做事,是苏圻天的两大乐事。虽然没有“实权”,但苏圻天对村中事务和广应宫事务尽心尽职,乐在其中。支撑他做这些事情的动力,正是他对家乡的热爱。

  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人,可能无法体会到家乡的重要。因为有了像苏圻天这样的热心人,漂泊在外的游子才有机会找到自己的根。也因为有了游子们回乡寻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在海外代代相传。


下载鹭风报1478期05版 厦门市侨界先进典型系列报道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