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一家六位侨联常委、两位政协常委 ——记归侨赵天助家族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05/21作者:本报记者 林希来源:点击量:7855鹭风报1513期03版 人物


赵天助(1884-1960) 厦门市侨联常委

赵启泰(长子) 厦门市政协常委、福建省及厦门市侨联常委、华侨大学校董

赵启霖(三子)福建省人大代表、厦门市侨联常委、副主席

赵启安(六子)厦门大学侨联副主席、主席

陈裕秀(儿媳)福建省政协常委、厦门市侨联常委、厦门大学侨联主席


       赵天助家族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归侨家庭的故事。且听赵启安讲述家族数代人从家乡到南洋,新中国成立后向往崭新的生活,从南洋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历经风雨彩虹,而今过着安稳晚年,儿孙学业有成的变迁故事。

       赵氏家族约在宋朝从河南迁到福建省漳浦县。在他们老祖宗的墓碑上,刻着“金浦”两个大字,提醒着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忘了自己的来处。康熙年间迁居厦门,先辈们的墓地曾在厦门港、万寿山等地,因着城市发展,又都迁移到薛岭公墓。这个历程,和许多老厦门人经历的相似。

       赵启安的曾祖父那一代就开始出洋了,大约是在18世纪中叶。那个时代闽南华侨告别家乡下南洋,就是赌上了性命。可是家乡的贫瘠、家人的生计和下南洋的风潮,还是令壮年男子踏上了前途未卜的航程。赵启安的曾祖父不幸在海上遇难,留下家中老小愈发艰难地度日。

       赵启安的祖父长大后,踏着前辈的足迹出发,他的目的地是新加坡。可是在彼岸,他所能做的只是苦力,还是穷,没有余钱寄回家乡赡养老小。


父亲赵天助

       赵启安的父亲赵天助(1884-1960)3岁进入私塾读书,15岁因为家贫就去金纸厂做佣工。每天早上4点起床,5点上工,要一直做到晚上10点。这样的日子熬了四年。没有办法,家里有5口人需要吃饭穿衣。

       1902年,赵天助和父辈一样下南洋,他到印尼泗水,在堂叔开的店里做店员。1938年,已经54岁的赵天助终于攒够了自己创业的资本,做起土特产生意。丁香、鱼干、水果、咖啡等,四处收购后再贩卖出去,从中赚些薄利。略有盈余后,赵天助非常开心,像绝大多数华侨一样,把自己舍不得花的钱汇回了家乡。

       中间破产过一次,他不以为然,重头再来。1941年,日军入侵印尼,迫不得已,赵天助一家十多人逃难到乡下,辛苦攒下的财物毁失殆尽。赵天助生性乐观,就是这样两次破产,他面如常色,夜里照样安然入眠。

       1945年,日军战败撤退,赵天助一家回到了泗水。两手空空,但几十年积攒下来的诚信还在,这就是翻身的本钱。好朋友陈清安等找上门来,主动筹资交给赵天助:“这些钱你拿着,就算我们借你的,要是生意失败了,就不用还了”。之前的客户关系也都还保留着,数量、价格,说了就一定执行,信守承诺。得道者多助,自助者天助。赵天助1947年成立了泰兴有限公司,再加上儿子赵启泰、赵启霖和堂侄儿赵人庆都成了得力助手,公司年年盈利,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只是常年劳累使赵天助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幸而大儿子赵启泰已可胜任托付,因而赵天助于1952年退休,到拉旺养老度假,赵启泰接过了公司生意。

       这个时期,从祖国、家乡不断传来消息:共产党执政了,变了天地呢。不时有老乡、朋友来访,他们有的已经回过中国了,描述起新社会的见闻,个个眸光闪闪。特别是亲家、赵启泰的岳父,他回过泉州晋江老家,连连感叹“不一样”。那时厦门与泗水之间有船通行,民众往来频繁。年近古稀的赵天助那颗思乡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1953年,他汇款回国,委托中国银行房产部购置居所,准备回国养老。

       1954年7月1日,思乡心切的赵天助带着妻子和年龄较小的5个孩子,从泗水登上了回国的航船。他们经过新加坡、香港,再到深圳。又从广州坐上烧煤的汽车,经汕头到厦门,大概坐了3天的车。年过70岁的赵天助一路颠簸但也一路兴致勃勃。

       在民主大厦的旅社里过渡了1个月,虎园路5号的房子装修好了,全家人开启了新的生活。每天早上五点,街巷里踢踢踏踏的木屐声频密起来,粪车慢悠悠地驶过,一边还召唤着。赵天助准时起床了,喝了水仙茶后,他必定前往位于百家村的陈清安家,一边拄着拐杖一边还要哼着跑了调的南音,街坊们一听就知道“天助伯又出来散步了”。

       赵天助如此开心,确实是因新生活太过美好。回国不久,厦门市侨联就找上门了。赵天助加入了这个温暖有趣的大家庭,每次开会、活动,他都认认真真地去参加,还说要“有始有终”。厦门市侨联要成立厦港渔业公司,需要集资买2条船,共需8万元。赵天助和颜西岳、汪万新、陈清安每人凑了2万元。那时的2万元绝对是笔巨款。华侨中学、华侨托儿所、华侨幼儿所,他也捐资了。他说自己没读什么书,一定会支持教育的。他感恩祖国给了他新生命。

       赵天助也记得泗水堂叔的恩情,承担起了照顾堂叔一家生活的重任。他自己仍然保留着简朴的生活习惯,而且十分幽默风趣,人们常被“天助伯”逗得哈哈大笑。

       1957年4月21日,厦门海堤建成通车,赵天助作为侨界代表登上了通行海堤的火车。他坐在车厢里,双手拄着拐杖,笑眯眯的模样定格在《人民画报》上,海外的亲朋好友也都看到了。爱开玩笑的“天助伯”又逗趣说“我被‘骗’回来了,现在我又要去‘骗’人回来了”。他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快乐是难以掩饰的。

       赵天助有生之年最欣慰的事,是看到带回国的五位子女,已有三位升读大学。赵启昌考进厦门大学数学系,赵启益考进福建中医学院,赵碧华考进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对比自己年轻时的贫苦无助,他感慨万分。

03-1.jpg

赵天助等捐款购置的渔船

03-4.jpg1954年,赵天助全家在印尼时的合影

母亲陈意娘

       在中华大家庭里,母亲常常是幕后不被重视的那位。而赵启安和他的兄弟姐妹们,都格外尊敬母亲陈意娘(1905-1984),认为父亲的成就来源于母亲的默默支持,自己的成长来源于母亲的谆谆教导。直至今日,在白鹤路的老别墅里,花砖地板,老旧的沙发,赵启安有时会回想起,母亲就坐在那里,念叨着“做人吃亏是福啊”“宽宏大量才有福报”。

       陈意娘本名“陈淑意”,像东南亚许多家庭的女孩儿一样,结了婚就被唤做了“娘”。她也像东南亚许许多多华侨家庭里的女孩子那样,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把“贤妻良母”当作了理所当然的人生目标。赵天助做土产生意,一年里大部分时间得在外头“趴趴走”。勤俭贤惠的陈意娘承担起了生养7个儿女的重担,还要照顾赵天助前妻留下的2个孩子。如此庞大的家庭,在她的操持下,孩子们都和睦健康地成长。

       回国后,孩子们长大了,结婚嫁娶、儿孙绕膝,一大家子仍然相处得很好。儿媳陈裕秀记得自己刚嫁进赵家时,一句闽南话都不会说,婆婆很和善很有耐心地教导着她。回到国内,经济上其实是逐渐不宽裕的,孩子们的衣服缝缝补补接着穿。亲朋好友都爱到这个热闹的大家庭,到了饭点,陈意娘照样加饭加菜,热情招呼着。家里的“羚羊角”常常被借走拿去磨粉给小儿压惊,有一次还回来时竟然短了一大截。陈意娘笑笑,没有过多计较。

       赵家回厦门后,认识了一个盲人家庭,来往久了发现他们经济很困难。赵天助、陈意娘决定以每月10元长年资助。父母亲乐于助人的精神,成了赵家兄弟姐妹及后代学习的榜样。


大哥赵启泰

       1954年父母带着弟弟妹妹们回国时,长子赵启泰(1923-2012)留在了印尼,家中的产业需要他。他写得一手好字,精通中文、印尼文和荷兰文。不仅生意做得好,还热心华侨华人社会的工作。曾担任印尼泗水中华总商会秘书长、印尼泗水侨联秘书长。万隆会议时,他参与了保卫周恩来总理的工作。两次排华事件中,他做了大量帮助难侨回归祖国的工作。还协助中国驻印尼泗水领事馆做翻译工作。

       树欲静而风不止。1967年,赵启泰被说成是“共产党”,面临被拘捕的风险。他带着妻小一家6人,只好连夜逃走,撇下了所有生意和资产。到了广州,上岸一看,满城的大字报。

       回到厦门,总算平安与家人团聚。但没多久,有大字报贴出来,说赵启泰是“台湾特务”。被限令在48小时内从虎园路的大宅子里搬出,至于一大家子二三十人何去何从,没有答案。几个小家庭或投奔亲友或寻找临时住处,四散而居。

       1972年,赵启泰迁居香港,后来与数位好友合资成立了百希达公司,任董事、总经理。他不计前嫌,积极为厦门引进技术、资金而穿针引线。厦门罐头厂的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是从台湾引进的,比厦门第一家外资企业印华地砖厂更早,其中牵线搭桥的人就是赵启泰。百希达公司主营土特产业务,业务分布在全国各地。赵启泰做这个生意有个奇怪的原则,双方一定要双赢,损害祖国利益的业务,哪怕利润再高也不干。

       在香港,赵启泰还做了大量接待内地赴港代表团的工作,厦门、北京、青岛等地都有,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国外的商业资讯。

       赵启泰回到厦门期间,历经大起大落,但他淡定从容。回忆往事时,他从不咒骂命运的不公。他也没有灰心丧气,哪怕在最低落的时候,他也告诉家人“祖国会好的”。他是位严厉又可亲的大哥。有次开政协会,担任厦门市政协常委的他坐在主席台上,看到台下弟弟与邻座窃语,回到家中,他批评:“开会要认真”。长兄如父,赵启霖延续了端正爱国的家风。

03-3.jpg1961年国庆节,赵启泰(右)作为翻译,协助中国大使馆泗水临时办事处接待外宾


三哥赵启霖

       赵启霖1931年出生于印尼。他很有经商头脑,留在印尼将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1960年3月,他回到厦门探望父母弟妹。8月下旬父亲病重住院,9月初病故。面对年老体弱的母亲和还在上学的弟妹,他毅然放弃在泗水的富裕生活,留在了厦门。时局的缘故,一年后,他新婚的妻子和一岁的幼儿,好不容易才回到厦门团聚。

       赵启霖被安排在厦门市侨联工作,只是普通干部,领着30元的月薪,这位曾经的富家公子没说什么,安心踏实地干起来。华侨味精厂早期使用人力提炼,他干过;华侨幼儿园、华侨托儿所、华侨中学的建设,他参与过,其中担任过华侨中学的校董;侨利面包厂、侨光电子元件厂、香港百希达公司与厦门市侨联合资的侨达方便面厂,他也是建设者。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百希达公司在厦门设立代表处,他担任首席代表。

       1971年,经批准,赵家在白鹤路盖了幢不大的小楼。1980年代末,落实侨房政策,虎园路的老房子得以回归赵家。赵启霖回到这座充满回忆的宅子,安度晚年。


六弟赵启安

       赵启安1941年出生于印尼。回国时,他年龄尚小,先进入了集美侨校读书,1955年8月转入厦门四中(现大同中学)。

       1958年高中要毕业了,正赶上大跃进。当时福建省正准备上马化工厂,缺化工技术人员,省教育厅决定将厦门四中改为厦门化工学校,高三年段全部转为化工机械等四个班。

       赵启安是侨生,本可以照顾转入其它普通高中,之后参加高考的。但他响应党的号召,豪情满怀,不顾父母亲的反对,还是和同学们一起读化工学校。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

       没想到,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赵启安因侨生身份被学校精简,第一次尝到了失业的苦味。经自学参加高考,他于1963年考上了厦门大学外文系。这一年赵家是双喜临门,妹妹赵玉华考上了福建医学院。

       在大学里,赵启安品学兼优,担任大班班长、团支部书记,青春作伴,岁月如歌。谁也没想到,文革的到来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带来巨变。赵家受到了极其沉重的冲击。父亲回国购买的家没了,母亲、兄弟姐妹只能投靠亲戚。在校的赵启安也因家庭出身被批为“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这一切伤透了赵家所有人的心。

       1968年,赵启安到福清一个军垦农场劳动一年半。1970年,被分配到上杭县当乡村教师。直到3年之后,组织上通知他可以回到厦门大学外文系报到,赵启安却选择了到厦门大学图书馆工作,他只想躲进小楼成一统,安安静静地生活。

      期间,厦门市侨办、致公党厦门市委会都想来调用他,但厦门大学挽留他:“图书馆需要人”,赵启安服从组织安排,担任馆长助理,在故纸堆和书香间一干就是17年。

       1981年起,赵启安担任了一届市人大代表、四届市政协委员,四届市侨联委员和厦大侨联第一、二届副主席和第三届主席,作为侨界代表参政议政,同时为更多侨界人士服务。

       1981年12月,经省、市侨联和校党委的批准,厦门大学侨联成立了。成立侨联,这在全国高校中是首创。高校侨联和地方侨联有三个不同之处:工作对象是归侨教职员工;主席、副主席和委员都是兼职的,只能用业余时间开展工作;没有办公场所,也没有经费。

       厦大侨联成立之初就要面对落实侨务政策的重担,主要是归侨住房、子女工作、夫妻分居等问题。秉持“一视同仁,适当照顾”的侨务政策,厦大侨联向有关校领导汇报,据理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二十多位归侨的家庭问题解决了。

       赵启安在校侨联工作期间,倾尽全力,顾不上家务,利用下班时间走访归侨,将问题汇总给校统战部和校领导。有时正赶上领导在吃晚饭,只好耐心等待。老天不负有心人,赵启安的努力有了好结果,赢得了归侨们的赞扬。

       赵启安为校侨联工作,是厦大侨务工作的需要。图书馆部分领导却认为他不务正业,这种看法给他造成了很大伤害。但他不以为意,始终坚持侨联工作。

       1989年,香港百希达公司业务壮大,急需人手。年近半百的赵启安由一名高校教师投身商海,这是个大尺度的职业切换。商场如战场,赵启安一年里有十个月时间是要在全国各地跑的,忙碌充实。1996年金融风波爆发,香港百希达公司结束营业,赵启安第二次失业,他按下了职场之路的结束键。但侨界诸事,只要有需要,他都挺身而出,特别是厦大侨联的事,如郑自治、陈安妮等需要帮助,他都当做自己的事情在奔忙。

       人生海海,回首来时路,赵启安很珍惜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即使有过伤痛,他也觉得要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相信祖国是爱护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赵家的其他成员

       赵天助的第二代中一同归国的五位孩子,大学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工作出色。赵启昌在厦门七中教数学,是高级教师,教学效果深受好评。赵启益在厦门中医院、公费医疗门诊部任中医,口碑很好。赵碧华也是高级教师,先后在华侨中学、厦门六中任数学老师,学生们都喜欢她。赵玉华先后在东山县医院、漳州市医院、厦门大学抗癌中心工作,病人纷纷称赞她是好医生,移居美国后继续在研究所工作。

       赵家的儿媳们不输男儿。赵启霖的太太蒋秀燕是区政协委员。赵启昌的太太黄文颖担任了侨光电子元件厂厂长。赵启益的太太苏玛丽是厦门第一医院外科资深护士,她积极支持丈夫参加印尼泗水同学会的活动。赵启安的太太陈裕秀也是印尼归侨,曾担任中国侨联委员、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妇联委员、厦门大学侨联主席、厦门大学外语教学部副主任,退休后还被选派赴美国担任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

       女婿们也不示弱。赵碧华的先生黄守忠从中学语文教师一直做到厦门市教委主任。赵玉华的先生朱心远是原思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

       赵家第三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国内外的都有满意的工作,表现出色。第四代多有出国留学的经历。祖国繁荣昌盛给个人带来了发展机遇,一代更比一代强。

       一个家族里出了两位政协常委,六位侨联常委,这在厦门侨界传为佳话。其中赵启霖曾任厦门市侨联副主席,赵启安、陈裕秀曾任厦门大学侨联主席,现任名誉主席。此外,赵启泰的长子赵万春也是厦门市侨联常委,赵启霖的长子赵万青是莆田市政协委员。赵家,这个爱国、爱乡、爱家人的华侨故事还在继续……


下载鹭风报1513期03版 人物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