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侨 师 情 缘

发布时间:2021/06/18作者:黄家正来源:点击量:6027鹭风报1517期03版 人物

       2021年4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厦门大学百年校庆的贺信中指出:厦门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学。100年来,学校秉持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立校志向,形成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打造了鲜明的办学特点,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纵观厦门大学百年历程和海内外各界对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缅怀,不禁让我产生了对同为陈嘉庚先生倡建的“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简称“侨师”)的许多回想。

       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系陈嘉庚先生为实现其“诚以救国既乏术,亦只有兴学之一方”的兴学立国意愿,出资创办的教育基地。而侨师则是陈嘉庚先生为培养输送海外华文教师而极力向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倡议、由国民政府出资创办的师范学校。侨师虽仅存8年,却为海外华文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乃至于国内革命都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另一个角度呈现出其爱国爱乡、弘扬中华文化的赤子之心。

03-2.jpg

侨师原址,曾厝垵著名印尼华侨黄洁传、黄大厝1919年投资兴建


倡建曲折

       华文教育与华人社团、华人报刊被称之为海外华侨社会的“三宝”,共同对华侨社会起着引导性影响和决定性作用。

       长期漂泊的海外生活,使得陈嘉庚先生深切地体会到:一个国家贫穷落后,国民就没有尊严可言。他早就确立了“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念,慷慨出资创办和资助了118所各类学校。陈嘉庚先生强调“侨生接受祖国之文化,比较国内尤为重要”。为鼓励华侨子女回集美读书,他对这些侨生的学杂费、寄宿费分文不取,支持一批又一批的侨生回国就学。

       在办学过程中,陈嘉庚先生深切感受到师资对文化教育影响的重要性。他认为“师范是教育的基本”,把师范教育称为教育事业的“工业母机”,“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学校”。因此,他先后在集美创办旧制师范、女子师范、高级师范、高中师范科、简易师范、幼稚师范和南洋华侨师范学校。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南亚各国的华文学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华文教师匮乏的状况,引起了陈嘉庚先生的注意和担忧。1941年初,他致电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提请国民政府创办华侨师范学校。他阐述道:“南洋华侨中小学校,三千余校,男女学生三十万余人,教师一万余人,闽粤二省人居多。而南洋亦未有华侨正式师范学校,所需教师概从祖国聘来。以闽粤二省现状观之,所有师校毕业生,已不敷省内需求,而南洋华校年须增加千余人,多向省内争聘,致闽粤教师愈形缺乏。余故电请重庆教长陈立夫,在闽粤两省各创设华侨师范学校一所”。

       在1941年2月18日致陈立夫的复函《华侨师范学校应设于闽粤》中,陈嘉庚先生强调:“惟国内设校,所以必在闽粤两省者,以海外千余万华侨闽粤两者占百分九十以上,而闽省侨民,尤以闽南人占最多数,故国内如可设校,必以闽、粤为先,闽省更以闽南为重,以风土人情之适宜,定可收事半功倍之成效。集美学校之学生,二十年来所表著于南洋者,大可资为证例也”。2月22日,陈嘉庚先生就华侨师范学校校址问题再函陈立夫,再次强调“设置国立师范学校,国立校址宜设于闽粤两省,而闽省尤宜设闽南漳泉辖内,庶实效方有可期”。

       几次与陈立夫沟通交流,反复争取,陈嘉庚先生还以华侨界参政员的身份向国民参政会提交了《关于在闽粤创设师范学校提案》,建议不仅需要在闽粤两省创设国立华侨师范学校,还应在闽省分区加设普通师范学校。陈嘉庚先生的这一提案获得包括中共代表在内的国民参政会各界代表的认同和支持,予高度评价。该提案终获1941年初召开的第二届国民参政会通过,并决议请政府迅速施行。


历程艰辛

       鉴于时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厦门沦陷,闽南沿海兵荒马乱,经教育部派员与福建省政府商洽,国立侨民师范学校于1941年秋在闽西长汀开办(即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1942年于广东省开办国立第二侨民师范学校。1945年初,赣州失守,长汀告急,侨师迁址漳平县。

       抗战胜利厦门光复后,为学校长远发展考虑,也为了落实陈嘉庚先生侨师设于闽南的意愿,侨师获准于1946年初迁驻厦门郊区,校舍设于比邻厦门大学的曾厝垵仓里社“红楼”。对于此次迁址,侨师的校友在60年后仍然记忆犹新。他们回忆道“1946年春天,以培养海外华人学校师资为宗旨的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突然从漳平搬迁到村里,200多名学生、二十几位教职员工,租借曾厝垵黄姓华侨大宅院为校舍,大门左边挂起一块校牌: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

       侨师本着继承孙中山先生实现世界大同之遗志和弘扬中华文化之精神,教学育人。在校友的回忆中,在校本部大礼堂和校庆三周年会场上,出现过侨师校训,为“敷教育侨”。时任国民立法院长的孙科亦以“教敷海外”为侨师第一届毕业生题词。如此校训,亦是符合陈嘉庚先生倡办侨师之意愿。

       作为国立师范学校,侨师施行军事化管理,设军事教官掌管学生作息;学生皆享受公费待遇,组成机构自行管理膳食,力求节约;课程安排除了与普通师范相同,还根据海外华教特点加授英语、马来语、缅甸语及南洋诸岛国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等相关知识;每周各班有小组会进行生活、学习、思想上的交流及参加2小时的劳动。

       侨师几次搬迁,所居校舍均按陈嘉庚先生提案中所建议,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租借民房、寺庙和宗祠。最后三年定址于闽南沿海、侨胞进出国门的口岸城市——厦门。

03-1.jpg纪念碑

贡献卓著

       侨师建校八年,共招生十三届,800多人,毕业519人(第十一至十三届学生因学校停办未完成课程,未予毕业)。历年招收新生,选择生源均参照陈嘉庚先生本意,注意招收家庭贫苦、品学兼优者,还重点考虑闽西南侨乡子弟。学生入学均参加校方统一出题、分区设点的集中考试,择优录取。学生努力能吃苦,活动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敢于坚持正义。曾有12名学生于1944年自愿报名参加远征军,远赴印度、缅甸参加抗日战争。由于当年时局影响,侨师毕业生主要流向福建、广东、台湾等十多个省市和东南亚海外诸国。他们时逢社会动荡,在风雨漂泊的大潮流中,忧国忧民、意气风发、奋勇进取,用所学之长献身社会、服务民众,成就一番事业,成效可谓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

       侨师风风雨雨的八年,横跨中国现代史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重要历史阶段,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所引发的许多社会现实问题摆在广大学生面前,让其思考,促其成熟。抗战时期,师生积极投入抗战救亡活动,不少学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师生踊跃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奔赴内地参加人民游击战争。

       迁驻厦门曾厝垵“红楼”的三年多时间,是侨师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充分发扬的时期。中共闽中、闽西南和城工部三个地下党组织先后进入校内开展工作,并分别成立党支部,在开展各项活动中密切配合,争取思想、行动上的统一。地下党领导、组织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宣传革命形势、造革命舆论,扩大进步思想影响,争取广大同学投入学运;二是运用多种文艺形式,歌颂人民、鼓舞同学,提高民主意识;三是组织开展民主爱国运动,促使广大学生在实际斗争中经受锻炼;四是创办5所农民夜校,宣传发动农民群众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将学运和农运结合起来。农民夜校同时也成为地下党召开会议、党员宣誓、接洽上级领导和印刷文件的秘密据点;五是发展党员,扩大组织,抽调党员到内地参加游击队,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侨师的三个地下党组织先后发展党员共178人(包括农民、职工等),至1949年春,党员总数占当时在校学生的一半以上。少数留在厦门岛内继续坚持隐蔽斗争的党员,进行收集情报,监视国民党军、政动向,调查政府机构、设备状况和保护水、电、道路设施等工作,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厦门做出积极贡献。

       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侨师的学运如火如荼地开展。有1947年反对校当局专制的“倒陈学潮”、声援国立浙江大学“于子三惨案”反迫害斗争、支持广州国立第二侨师 “反断炊”斗争及“助学运动”;1949年反对国民党海军军官学校强占侨师附小校舍斗争,学生罢课抗议南京“四一惨案”,组织农村群众开展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的 “反三征”斗争和发动全校学生驱逐反动教师、特务教师等。特别是在1948年5月28日举行的厦门岛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的“厦门大中专学生反对美国扶植日本联合大游行”中,侨师起了骨干和先锋作用。从1947年到1949年7月,侨师地下党组织领导了十几起学生运动,故获“侨师是厦门学生运动的堡垒之一”的赞誉,成为厦门爱国民主革命运动的一面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批准,侨师于1950年复办并易名为厦门师范学校。侨师众学子都投入到为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不少定居于海外和台湾的同学也为传播中华文化和培养当地英才做出非凡的贡献。

       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倡建侨师60周年,弘扬侨师精神,应128位校友联名倡议,2001年11月,以厦门市政府名义设立的“国立第一侨师纪念碑”于市文联大厦院内(原曾厝垵“红楼”旧址)树起。揭幕典礼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代表中共厦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致辞讲话中,充分肯定“侨师是一所具有特殊贡献的学校,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学校,一所人才辈出的学校,一所值得为之树碑立传、应当载入史册的学校,一所它的事迹和精神教育激励后人的学校”。纪念碑的建立“就是原国立第一侨师全体师生员工进步史迹和爱国精神的形象总结,就是艰苦奋斗、民主进步、敬业乐群、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侨师精神的生动体现,党和政府为这所学校建立纪念碑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让这座凝聚侨师精神的纪念碑成为青少年接受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热爱祖国、奉献社会优秀道德思想品质的教育基地,让侨师精神发扬光大,世世代代传衍下去”。

       陈嘉庚先生“苦心孤诣兴教育,矢志不渝为侨师”的侨师情结蕴涵着他深深的爱国情怀,是“嘉庚精神”的又一具体体现,其促就的侨师精神同样值得赞颂。



下载鹭风报1517期03版 人物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