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倾注华侨心血 一路风雨兼程 ——记华侨博物院

发布时间:2021/06/25作者:本报记者 林希来源:参考书目:《华侨博物院三十年(1959-1989)》;《陈嘉庚归来的岁月》;《一声“永定侄”藏心间 毕生守护嘉庚事业》郭睿;《华侨博物院五十周年院庆论文集刊点击量:6539鹭风报1518期03版 专题

       华侨博物院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1874-1961)晚年亲自倡办的文博机构,与集美学村、厦门大学一样,是陈嘉庚教育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院址是陈嘉庚亲自选定的,展厅大楼于1958年4月落成。

       华侨博物院建成后,陈嘉庚设立院行政委员会并亲任主任,聘请尤扬祖(福建省副省长)、肖枫(中共厦门市委书记)、张楚琨(厦门市副市长)、颜西岳(厦门市侨联主席)为副主任,陈永定为秘书。1982年1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为华侨博物院题写院名。

       华侨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既是中国第一家全面系统收集、研究、展示华侨华人历史和业绩的博物馆,也是包括有古代文物展、自然标本展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全国、省、市和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省、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厦门市国防教育基地、厦门市科普教育基地。自2007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起,华侨博物院开始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展览,2010年开始每年举办多个临时展览供观众参观。


陈嘉庚倡办华侨博物院

       1956年,82岁高龄的陈嘉庚经与老朋友、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馆长林惠祥反复磋商,发起倡办华侨博物院,获厦门市人民委员会批地97市亩(6.39万平方米,现占地仅1.25万平方米),当年9月动工,1958年底第一座馆舍建成。

       “博物馆是文化教育机构的一种,与图书馆、学校等同样重要,而施教的范围更为广阔……我建议由华侨设立一所大规模的博物馆。馆址可设在华侨故乡出入国的港口,可合国内人民公共应用,又可给归国华侨观览。两者均受其益……

       至于名称,我拟为华侨博物院。因为它是华侨设立的,故应以华侨为名,不冠以厦门地名,以区别于地方设立的性质……至于不称馆而称院,则是因为它组织较大,是合几个博物馆而构成的。故以博物院为总称,以区别于内部的分馆……华侨博物院内部机构,暂拟为四馆。第一是人类博物馆,陈列古代历史文物和现代民族标本等。第二是自然博物馆,陈列动物、植物、矿物、地质、生理卫生等标本。第三是华侨和南洋博物馆,陈列南洋各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以及华侨情况等文物、模型、图表。第四是工农业博物馆,陈列祖国革命及新建设的实物模型、图表等。其他博物馆得依需要及条件许可,以次增设。

       华侨博物院的效用,可分析为几个方面:第一是日日开放,给一般人民参观,有利于社会教育;第二是协助厦门大学教学研究,并供其他学校和学术机关的参考;第三是配合南洋研究所的南洋研究工作,有助于对华侨情况的了解;第四是供给回国华侨参观,并协助华侨文教事业的进展;第五是协助学者从事其他科学研究……

       侨胞们:这是我们效力祖国建设的绝好机会,无论你们已回到国内,或还在海外,应该各尽各人的力量,负起责任来帮助祖国做好这一建设,或把珍奇的陈列品以及有关公私纪念的文物捐献出来,以丰富本博物院的内容,无任欢迎。如荷惠下,请交厦门集友银行代收转。”

       这是陈嘉庚于1956年9月20日发出的《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时隔60多年,我们从这封信里,仍可看出嘉庚先生当年的高瞻远瞩和踏实细致,字里行间,饱含滚烫的赤子情。

       在发起倡议之前,嘉庚先生已自捐10万元。嘉庚先生在海内外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很快又筹募了27万元,作为疾苦工程和装修费。

       院内藏品丰富,种类繁多,绝大部分是陈老先生亲自征集、选购的,多达七八千件,其中中国历代文物的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等,是他多次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征集、收购来的,有不少珍品。而东南亚各国的文物、实物及动植物标本,是他向东南亚各地的侨团、华侨以及厦大、集美校友会征集的。此外还收集不少有关华侨史的图片、资料,日本、欧美各国的铜器、陶瓷器,日本书画等文物及工艺品等。陈老先生选购、征集藏品,既要慧眼识珠,又要请教专家、协调有关部门,但他不论寒冬酷暑,兴致盎然地奔波于各地。

       陈嘉庚以年迈体弱之躯创建华侨博物院,仍然事必躬亲。他除了征求林惠祥教授的意见之外,还征求文化部部长郑振铎关于建院的内容和建筑风格的意见。从选址、筹款、馆舍设计构思、建筑材料选择、工程监督、草拟征集文物信函,到选购文物……他都独立担当,或直接参与。

       在华侨博物院修建期间,老先生每星期都要从集美寓所前来工地巡视,对每项工作都一一加以指导,考虑得十分具体、周到。这是陈嘉庚毕生所致力的教育事业最终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是他最后留给世人的华侨的纪念物。倡办华侨博物院,是陈老先生造福社会的又一伟业,是他倾资办学又一壮举。它如同绚丽的晚霞,为嘉庚先生光辉的一生增添了新的光彩。




陈永定接受嘉庚嘱托 守护华侨博物院

       陈永定(1925-2021),生于马来西亚,祖籍集美,上世纪50年代先后负责厦门大学扩建及华侨博物院筹建工作,1959年至1990年任华侨博物院负责人,后被聘为华侨博物院终身名誉院长。

      在集美,陈永定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从集美财经学校毕业后,进入泉州集友银行工作。1950年的一天,陈永定接到陈嘉庚的“调令”回厦。此后11年,在陈嘉庚的精心指导下,先后负责厦门大学扩建与华侨博物院筹建工作,成为陈嘉庚先生晚年工作的重要工作助手。

       “永定侄:博物院门前石阶体式不甚雅观,不若半月圆式之佳,兹拟将改为半圆式……石阶为本院重要大众参观经过,要雅妙美观为至要。”这是1957年10月,陈嘉庚写给陈永定的信。2021年1月,97岁高龄的陈永定安然辞世。在他的遗物中有近200封精心保存的信件,都是陈永定在担任厦大建筑部主任和筹建华侨博物院期间,陈嘉庚先生写给他的亲笔信。从这些信中不难看出陈嘉庚先生对陈永定先生的充分信任和重托,而后者也不负所托,在陈嘉庚的直接领导下,无论是在负责厦门大学上弦场建筑群、国光、芙蓉等楼群的扩建还是在华侨博物院筹建工程,以及随后受陈嘉庚先生指派主持博物院的工作中,始终任劳任怨,呕心沥血地完成好任务,一直工作到1990年退休,用毕生精力守护着嘉庚事业。

       1965年5月,“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运动在统战系统全面开展。9月,华侨博物院闭馆。

       60年代后期,一日,南普陀内的四大金刚被破坏倒地,巨响传到陈永定位于博物院附近的家中,也砸在了他的心上。

       华侨博物院开馆时有6000多件展品,大多是嘉庚先生于耄耋之年亲往北京等地征集的青铜器、陶瓷器、字画等文物,藏品中还有不少是来自华侨的捐赠,件件都很珍贵。为了保护博物院文物不受破坏,陈永定果断决定把它们藏起来。

       往哪藏?熟悉博物院建筑结构的陈永定把目光紧锁在主楼屋盖下的隐蔽空间。他支开无关人员,带着全家人,不分昼夜,赶着时间在博物院里转藏文物。搬了一个多星期,才将能转移的文物都成功转藏到“密室”。

       陈永定把主楼顶层的窗户封死,刷上和外墙一样的颜色,不露痕迹,并反复叮嘱家人不要告诉任何人。全家人守着文物下落的秘密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直至1978年华侨博物院复馆工作启动。陈永定用他对嘉庚事业的责任心,保下了华侨博物院的立院之本。为此,获厦门市委统战部颁发牌匾“功劳永志”。

       1981年华侨博物院恢复开放,观众发现博物院多了“华侨历史简介馆”,这是陈永定花费大量精力主持整理的华侨历史图文展,也从此奠定了华侨博物院华侨历史陈列的陈列体系。他还和同事合力探索文物展示工作,打造及引进《洛阳唐三彩展览》等诸多具有影响力的展示活动,丰富了厦门人的文化记忆。

03-2.jpg

1951年陈嘉庚先生与陈永定(左)在厦门大学工地。(陈永定家人供图)

03-1.jpg陈嘉庚写给陈永定的信


华侨博物院与华侨的故事

       “华侨博物院是华侨的纪念物,也是‘华侨时代’的一个历史标志”。在陈永定之后,陈毅明于1990年接过华侨博物院院长一职,直至1997年退休。说起华侨华人与华侨博物院的故事,她如数家珍。

       50多年来,华侨博物院因为是陈嘉庚与华侨“制造”,始终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护,得到侨界人士及广大市民的关爱和扶持。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主席孙炳炎是当年创办华侨博物院的32位捐款人之一。他对嘉庚先生由衷敬佩,从年轻时期就追随嘉庚先生。对祖居地同安,甚至厦门市的建设,他一直在帮忙。对华侨博物院更是心之所系,华侨博物院需要汽车,缺少经费,他都提供了帮助。他还将自己收藏的资料、纪念品和有关的实物捐赠给华侨博物院。在他的推动下,怡和轩俱乐部董事会做出决定,将陈嘉庚先生任怡和轩俱乐部主任时期(1923-1947)的红木家具四件捐赠给华侨博物院。“我这样做,仅仅表达我对世界伟人陈嘉庚先生的无限崇敬之情,表达对陈嘉庚先生集资创办的我们华侨华人自己的博物馆的一点爱护之心”。

       在上世纪末“商海”大浪滔天时,集美校友、著名华人慈善家李尚大动员其海内外友人支持华侨博物院发展,引起了中央和省、市有关领导的重视及社会的关注,为后来的发展拓宽了路子。

       新加坡李成义主持李氏基金时,捐300多万元支持华侨博物院建文物库房,解决了文物长期得不到妥当保管和保护的实际困难。

       菲律宾华侨杨淑芳老人在卧病不起时,记挂着保存在晋江家乡的精雕细刻的嫁妆床铺,辗转托人找到华侨博物院,了却了捐赠给保存华侨文物的国家单位的心愿。

       1990年代以来,许多南侨机工老人将冒着被打成“间谍”“特务”的危险所收藏的抗日战争文物,捐赠给华侨博物院。此前,有的博物馆三番五次派人去征集,他们硬是不肯给。他们只认陈嘉庚创办的华侨博物院,认为这是华侨的博物馆,文物放在那里就像放在自己家里。

       华侨华人与华侨博物院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举不胜举。

       在陈毅明之后,丁炯淳、曾滢、刘晓斌……一任又一任的院长带着“华博人”,在嘉庚旗帜的引领下前行。时代在前进,环境在改变,但华侨博物院所蕴藏的嘉庚精神、华侨精神是不变的,它将在中国文化教育发展史上不断地放射出光芒和异彩。

03-3.jpg1959年华侨博物院开馆



下载鹭风报1518期03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