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党心、民心、侨心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

发布时间:2021/07/02作者:王起鹍来源:点击量:8015鹭风报1519期05版 专题

       广大归侨侨眷爱党爱国,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了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他们积极参与国家建设,推动对外友好交往;改革开放,许多侨胞“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港澳台外联动,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各级统战、侨务、侨联组织及广大归侨干部以“党心、民心、侨心”团结着海内外侨胞,在发挥侨力、汇聚侨智、凝聚侨心、维护侨益中做出了贡献。

05-3.jpg抗战时期的陈嘉庚

鹭岛岁月 侨光永存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110周年。

       厦门,面对台湾海峡,地处九龙江口。是海防重镇和华侨进出重点口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坚韧不拔的民风,在中国近、现代革命运动中,造就了它不可比拟的历史地位。

       这个古老的“嘉禾屿”,历史上的“思明州”,在辛亥革命中有着不平凡的经历,曾广庇、庄银安、杨衢云、林推迁、张永福、徐赞周、陈嘉庚、陈敬贤、陈新政、丘廑競等许多厦门藉华侨参加同盟会,并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做出贡献。

       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中共厦门地下党干部知识分子较多,不少人具有专业知识,并与港澳人士、海外侨胞有着密切关系。除了老一代爱国华侨和中国侨联老前辈张楚琨,还有与张楚琨在海外共同工作过的爱国华侨高云览。193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后,在厦门地下党筹备追悼大会上,年青的高云览担任大会主席。1938年高云览漂洋过海到马来亚,参加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抗敌后援会”,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加入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积极参加宣传救亡活动。1950年回国后用4年时间写下了震撼中国的“厦门大破狱”的长篇小说《小城春秋》。在1930年5月25日震惊全国的破狱斗争中,在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下,成功营救狱中40多名同志,创造了中外共产党人劫狱史上的伟大胜利。

       李大华又名李新,福建同安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因国民党反动派追捕,避走新加坡,后担任《星洲日报》记者。1937年10月,以新加坡《星洲日报》驻华北战地特约记者身份,回国参加抗战;1941年,受党组织派遣回同安从事革命活动。1942年12月被捕,1944年5月16日牺牲。

       在这鹭岛小城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归侨侨眷为地下党工作,如追求真理投身革命的郑秀宝,她父亲于1937年在菲律宾参加了共产党,父亲的爱祖国、爱人民,无私无畏的革命思想影响着她。1946年她在厦门曾厝垵、石胃头、岭兜、何厝一带开展地下工作,并于1948年肩负起闽中地下党厦门工委代书记、书记的工作。

       印尼归侨肖枫,1929年回国后先后到集美小学、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学习,1936年1月参加革命,1938年2月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到陕北公学学习,是中共海外工作团成员。1938年10月在香港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20日厦门解放后,任厦门大学首任军事代表,组建厦大党支部,从这个时期开始,由于工作关系,肖枫与陈嘉庚有较多接触。他会闽南语,可与陈嘉庚直接交谈。在集美学校、厦门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福厦铁路建设、杏林纺织厂的建设,及在厦门召开全国侨联扩大会等各项工作中,肖枫与陈嘉庚都有密切接触,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嘉庚先生的教诲和关心。

       抗战期间,有许多华侨相继回国从戎,如新加坡华侨义勇团第十队副教练庄鼎亨及苏从志2人,于1931年抵厦门,不久赴南京投军。

       “华侨的骄傲”李林,1929年从印尼回国就读集美中学,受陈嘉庚爱国主义的影响。1937年,李林奔赴晋绥抗日前线,先后担任晋绥边区宣传委员兼第八游击支队队长、八路军120师雁北独立六支队骑兵营教导员、晋西北行署委员兼第十一专署秘书主任等职。在晋绥抗日前线,李林骁勇善战,手持双枪,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晋绥边区文武双全、令敌寇闻风丧胆的巾帼英雄。1940年4月26日,在抗击日寇第九次“围剿”中,李林毅然担负起掩护专署机关和群众转移突围的任务,带领一个骑兵排顽强阻击数百倍于己的日伪军,壮烈殉国,年仅25岁。

       1972年,周恩来总理到山西大同视察时,赞誉李林是“民族的骄傲,华侨的骄傲,妇女的骄傲”。

       1906年出生的周东君是位普通的归侨,从小居住在鼓浪屿。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五卅运动的狂飙迅速席卷全国。因经费匮乏,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书的周东君受组织之托,携带彭湃等人的亲笔函前往菲律宾募捐。后应叶挺军长的要求,周东君留在新四军军乐队担任训练指导。“皖南事变”后,周东君离开了被打散的队伍,辗转流离,到菲律宾洪光学校执教。1956年,回国定居鼓浪屿并执教于集美侨校,一直到退休。1982年4月参加中国致公党。2011年10月5日逝世,享年106岁。

       林云涛也是普通越南华侨。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 9月3日,中共厦门工委筹组儿童抗日救亡团体,并由中共党员、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干事会干事林云涛为领队,带领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分赴香港、越南、柬埔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5月,厦门沦陷后,林云涛留在越南继续开展华侨统战工作,1941年病逝于越南。

       1938年8月,被中共中央南方局妇委书记邓颖超夸赞为“小小年纪,就那么热心爱国,真是我们的国宝!”的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受到爱国侨商蔡昌的大力帮助。前后历时三年多,行程万余里,演出数百场,开展抗日宣传和募捐、慰劳等活动,深受各界同胞、海外侨胞的欢迎与支持,募得大批款项和物资支援祖国抗战,饮誉海内外。

       在鹭岛还有许金荣、林望中、陈水成、白三江、林珠光、林采之、黄绿萍、林惠祥、汪万新、陈曲水、杨新容、李文陵、施耀、叶振汉等许多印尼、缅甸、新加坡、菲律宾、越南、马来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华侨,抗战期间,他们在海内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有的参加了当地的共产党组织。他们在回国、回厦之后,继续为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新中国诞生,他们更以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以侨心务实为民,分别担任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及院校有关部门的领导职务,书写着他们闪闪发光的人生。

05-2.jpg讲述破狱斗争的《小城春秋》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陈嘉庚就是举世闻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对桑梓一往情深的陈嘉庚,十分关注家乡福建的抗战前途。1937年9月3日,当日本军机军舰首次进犯厦门被守军击退的喜讯传到新加坡,他立即发来电报,嘉奖抗日的157师官兵。

       1940年3月,他亲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一行55人回国到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重庆、革命圣地延安及海防前线福建慰问视察。全团分3个分团,深入15个省,慰劳抗战军民,并视察战区的大后方。

       1940年9月21日,福建省政府委派陈延进与集美学校校董陈村牧赴浙江迎接陈嘉庚来闽视察,并一路经浦城、建阳、南平、永安、邵武、建瓯、古田、福州、长乐、福清、龙岩、莆田,10月3日赴集美转而到漳州,后再返回到集美,11月16日再出发到赣州。陈嘉庚走遍八闽大地,看到当时中国半壁河山已沦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之下,财政枯竭,军政开支十分困难。陈嘉庚全力发动南洋侨胞大量捐款,为中国增收大笔外汇,对支持当时抗日战争的财政,起了一定作用。

       陈嘉庚一向勤俭朴素,反对铺张浪费,一路上对市侩式的招待手段深恶痛绝。在各地慰问期间,守正不阿、刚毅质直的陈嘉庚目睹国民党政府机构重叠臃肿、官员贪污成风的腐败现象,他毫不畏缩地加以评击。他回到福建考察慰问,更就沿途的所见所闻,仗义执言,要求国民党政府改革闽政,以利长期抗战。

       陈嘉庚抵达漳州角尾镇华侨旅社休息期间,这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爱国侨领与前来拜访迎接的各界人士用闽南方言介绍沿途视察的亲历见闻,当大家请教陈嘉庚“听说您这次到过延安考察,能不能给我们谈谈您视察边区的观感?”时,陈嘉庚神情激动地侃侃而谈:“好的,可谈的新鲜事儿太多了,不知要从何谈起?”“就从会见毛泽东先生的情况谈起吧。”

       陈嘉庚说:“毛先生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呀!有学问,有远见,为人朴素随和,一见如故,丝毫也没有重庆那些大官的架子,难得,太难得呀!我不但受到共产党多位领导人的热情接待,还在毛先生住的窑洞里跟他谈了个通宵哩。”说到这里,陈嘉庚神采飞扬,似乎还在回味那幸福的会见。看到大家有疑问“为什么白天不谈而要谈个通宵?再说,陈嘉庚不太习惯讲国语普通话,又怎么能够同毛先生彻夜长谈?”然而陈嘉庚大笑后接着说“你可不了解毛先生的作息习惯。他每天下午和晚饭后,都忙于办公事,如批阅文件,听取工作报告,接待各方来访人员。只有午夜到黎明这段时间最重要,用来专心思考重大问题,写文章。他就是约我午夜往访的。毛先生胸襟豁达,谈话中不论国内外形势,根据地情况,前线军情,后方生产,几乎是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毛先生诚恳朴实,不吹牛,不护短,更不隐讳工作中的失误和遇到的困难问题,真是一个好领导人呀”。

       兴趣一来,陈嘉庚接着说:“可毛先生的烟癮太大,天快亮时,桌上的一筒卷烟,已是所剩无几了。你们问我是怎样同毛先生谈心的?我可听不懂他的一口湖南腔,他当然更听不懂我的闽南话,恰好他身边有一个早年在集美师范念过书的秘书(陈伯达),我们每次会见都是由这位老乡担任翻译的。天亮了,毛先生送走了客人,再上床休息几点钟。”

       陈嘉庚的一言一行,表现了他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信赖,也从毛泽东主席身上看到中国的希望在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

       延安之行,成为陈嘉庚人生旅途中的重大转折点,坚定了他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他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05-1.jpg福州南郡会馆欢迎陈嘉庚慰劳团一行时合影


下载鹭风报1519期05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