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华侨捐助的厦门老校名校(下) (清末—1949年)

发布时间:2021/08/06作者:林希 蔡嘉鸿整理来源:参考书目: 《厦门老校名校》 洪卜仁主编点击量:9715鹭风报1524期03版 专题

厦门大同中学

       进入20世纪20年代,厦门教育事业的发展势头迅猛。陈嘉庚之于集美学校,缔造了一个家族型、系列式、规模化全面办学的先河,这对当时的中国教育是一个震撼。几年内,他一气呵成创办了自幼稚园至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学校“一条龙”的学校教育体系,在中国教育史上可属创举。这对当时厦门教育量的积累、质的提升,无疑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集美学校的办学还有一层意义,那就是为厦门当时民间办学加温,使厦门的民间办学热度骤然升起。如此的热度提升,使不少有识之士、社会贤达跃跃欲试,以自身的投入和尝试,致力于厦门教育事业的崛起。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大同中学的创办。

       1924年7月,爱国华侨和社会贤达黄廷元、杨景文、曹允泽、彭丙卯、许鸿图等发起创办厦门市大同中学。源出于《礼记·大同篇》的校名“大同”,蕴含孙中山所倡导的“世界大同”之理想。学校办校之初,还相继确立以“发扬踔厉,振我民族”为办学宗旨,以“诚信勤朴”为校训(后改为“励勤毅诚”)。初创的大同中学很快就彰显了影响力。

       大同中学创办人之一的曹允泽,其事迹令人难以忘怀。曹允泽(1869-1942),福建海澄(今龙海县)豆巷人。少年至越南西贡谋生。1918年后,创立丰源成有限公司。他为人慷慨好善,对社会公益事业,乐于捐助,深得国内外人士的钦敬。曾任越南华侨总商会会长,连任越南华侨福建帮长,在越南倡办学校、义祠、会馆、医院七所;在家乡独资创办树人学校,捐献厦门大同中学礼堂,捐赈华北水灾得到三等“嘉禾章”的奖励。1941年,日本南侵越南,妄想利用曹允泽的声望来联络华侨,曹允泽不从,宁愿隐姓埋名,避居偏僻村落,终其一生。

       20世纪30年代初,学校为了扩充办学、增办高中,便筹划向海内外募捐,旋即得到积极反应。捐助巨款的爱国华侨有胡文虎、曹允泽、许文鼎等,相继增建文虎楼、允泽楼、文鼎楼,校园建设一直持续到1936年,校园建设基本大功告成,形成一组四合院似的建筑群。学校同时增添不少图书仪器等设备。据当时就学于大同中学的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回忆,“文虎楼”竣工后,还有些余款。胡文虎又捐了1万块银圆,专门用于购买理化仪器,开设实验室,故“文虎楼”又被称“科学楼”。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大同中学走入人民教育的行列中, 虽为私立学校,也得到人民政府的支持和帮助。1949-1953年初学校经费困难,人民政府鼓励自力更生,于是学校又组织校董会。市侨联正副主席林珠光、林采之为正副董事长,蔡衍吉、林大胜、杨景文、卢嘉锡等10多人为董事,由董事会各位董事参与筹募办学经费。


鼓浪屿福民小学

       福民小学是鼓浪屿创办最早的小学校,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传教士施约翰创建“泰山堂”鼓浪屿支堂时附设的小学堂——福音小学。有专家甚至认为,还可追溯到1844年施约翰初到鼓浪屿时办的“英华男塾”,因此认定该校为西方教会在福建办的第一所学校。福音小学1909年与民立小学合并成福民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更名笔山小学,这所学校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沧桑。

       福民小学能够从生数很少、规模有限的学校发展成为一所设备完善、颇具规模的完全小学,是与第三任校长叶谷虚矢志兴学、苦心经营分不开的。1911年,年仅25岁的叶谷虚开始主持这个学校。当时学校经费十分窘竭,学生也总共只有80多名。叶谷虚面对困难,力排众议,坚持前行。

       1915年春,福民小学首届高小毕业生毕业了,学校特意为8个毕业生举行了隆重的典礼,通过毕业典礼,向社会展示了福民小学的办学成绩。此举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关注与支持,鼓浪屿的侨商杨忠懿首认捐款资助,随后又有三五热心人士亦慷慨输将。

       叶谷虚致力改革,向国民政府备案,向海外华侨、校友募捐,福民小学办学渐入佳境。他没有止步,再接再厉,奔走海内外,为福民小学扩建校舍和筹建职业学校而四处劝募。1938年5月,日本侵略者攻陷厦门,叶谷虚全家出国,至此,叶谷虚结束了其27年主持福民小学的校长生涯。

       新中国成立前的70多年中,福民小学为社会输送了五六千名毕业生。 这些校友中,不乏卓有建树的人才。其中,又有不少校友感激学校的培育之恩,热心反哺母校,留下佳话。

       李维修,原名李嘉瑞,祖籍龙海,1887年出生于厦门岛内的外清宫。19世纪末在福民小学读书。1904年,李嘉瑞到新加坡谋生,1907年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改名为李维修。1911年,李维修参加同盟会领导的第二次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回到厦门。李维修继续从事进步活动,参与发起组织了厦门通俗教育社,提倡新文化运动。

       周廷旭,厦门人,1903年出生于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家庭,童年时代在福民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14岁的周廷旭离开厦门到天津的教会学校就读,1920年往美国修习历史及考古学。一年后,因对绘画的浓厚兴趣而转学至波士顿美术馆的美术学院。1923年,往法国巴黎美院进修,之后又进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并被推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家协会预备会员。其作品曾入选皇家美术学院年展,获皇家美术学院金奖、巴黎油画沙龙奖等奖项。1929年,他的作品荣获最有权威的吞纳金奖(Turner Gold Medal),是此奖项第一次授予外国艺术家。1931年至1935年,周廷旭曾回到中国,在北平、上海、香港等地举办个人展览,并在东南亚旅行写生。这段时间内,他回过鼓浪屿,因此在家乡留有他的一些作品。

      热心于母校事业的福民校友还有很多,如旅菲侨商杨忠懿、杨忠信,还有校友会旅菲分会会长杨永征及其兄弟杨永隆、旅越分会长方兆麟等,都曾为母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无私的援助。


闽南职业学校

       戊戌变法以后,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职业教育开始得到清政府的重视。辛亥革命以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更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思潮的发展。

       时任鼓浪屿福民小学校长的叶谷虚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他创办了一所面向平民的职业学校——“闽南职业学校”,在鼓浪屿的教育史上留下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史话。

       经过叶谷虚10年的努力,20年代初期的福民小学已颇具规模。叶谷虚并没有因此而固步自封,一个现实的问题引起他的思考,那就是“高小的毕业生,除了出自富裕之家可以直升上大学求得专门知识者外,其他要直接进入社会抑或只能接受了普通教育的人们,到底得了什么专门的知识或技能去谋得独立生活呢?”经过反复的思索,叶谷虚得出一个结论:“办职业教育。”

       旅菲华侨、菲律宾瑞隆兴的老板杨忠信尤其赞赏这一办学意向,慷慨地捐赠了200元作为叶谷虚赴福州及江浙一带教育发达地区调研的费用。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解决校舍问题逼在眉睫。1925年秋末,一幢三层楼的新校舍落成。这座校舍的建筑费用,完完全全是使用菲律宾华侨的捐款,因此,校董会在校会的楼墙题上:“菲律宾楼”四字,以资纪念。建完校舍后,华侨的捐款尚有剩余,于是又从捐款中拨出2900余元,在该校舍前面购买一块空地,作为操场之用。

       福民职业学校的每一步拓展,都离不开海外侨胞的鼎力支持。

       除了为建校舍、添设备赞助捐款外,华侨还有捐献基金与奖学金,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保障,为有志于学的优秀学生提供资助。在叶谷虚南下菲律宾募捐时,杨忠信的儿子杨永保、杨永征兄弟除捐献校舍建筑费外,还将其先尊的鼓浪屿中华电气公司股金5000元,献给闽南职业学校作基金。杨永保的堂兄弟杨清波,也将其先翁杨忠权名下的漳嵩汽车路股份3000元,悉数捐给闽南职业学校作基金。而杨永保的弟弟杨永隆,也当仁不让,每年拿出400元,设立“忠信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使许多贫寒人家子弟得以完成学业。杨氏兄弟热心教育、慷慨输将的义举,在闽南职业学校的发展史中留下重重的一笔。

       闽南职业学校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侨胞的捐助,除了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和热心教育的尚义精神外,叶谷虚忠诚教育的一腔赤诚,也感动了海外侨胞,这点在劝募工作中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1930年春,他与校监、上海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博士东渡扶桑三岛,考察日本的教育。在神户逗留时,曾于数小时内得到当地热心教育侨胞慨捐千余元。1934年,叶谷虚赴越南募捐,同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获得旅越侨胞的3000多元捐款。海外侨胞不忘桑梓的热忱,也深深地感动着叶谷虚,他将这种爱国爱乡的精神化作自己兴办职业教育的强大动力与坚强后盾,更加倾注全部精力,努力推进职校的发展。


厦门民用航空学校

       1928年至1929年间,厦门有个侨办的民用航空学校,其全称是“福建厦门五通民用航空学校”。当年,全国仅杭州、广州有航空学校,因而厦门民用航空学校的诞生,在神州大地和东南亚各国的侨居地名噪一时。

       1928年五六月间,在“航委会”菲律宾分会成立的同时,组建以吴记霍为主任的“航空学校筹备委员会”(简称“航校筹委会”),决定在厦门选址办校,培育飞行人才,发展航空事业以报效祖国,并聘陈国樑为航空学校筹备主任,回国筹备办校事项。

       航空学校选定五通为校址后,立即联系厦门堤工处选派测绘员多人,对校址周边地形进行测量、绘制图纸,以备招商承建工程。与此同时,边向国外订购练习机,边物色教学人员和选购教学设备。

       1928年10月10日,厦门民用航空学校正式开学,分别设置飞行、机械、无线电三个班,由陈国樑出任校长,飞行教官是陈子文、李逢谊和一位德国人。课程设机械学、航空理论、气象、外文、物理、数学、地理、无线电和摄影等。军事教官先是五通乡田头村的菲律宾华侨孙嘉武,后由漳厦海军司令部的一位副官接任。

       按照航空学校原先的计划,首批招生100人,以后每年招生450人,学制一年半,用一年时间完成各科学业,半年时间飞行实习,学生经考试,成绩及格者就可以毕业。

       遗憾的是,由于经费困难加上管理不善,民用航空学校出现了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至1930年已陷入停顿的状态。经飞行教官李逢煊的联系,厦门航空学校的7架教练机、13名学生和全校器材无条件由广州航空学校接收。这13名学生于1933年在广州航空学校以空军准尉衔结业,编入国民政府空军部队服役。



下载鹭风报1524期03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