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王雨亭与王唯真王双游 两代归侨热血报国

发布时间:2021/11/19作者:本报记者 林希来源:点击量:5155鹭风报1538期03版 专题

       王雨亭(1892-1967),福建泉州人,马来西亚、菲律宾归侨,著名侨领、报人。曾任菲律宾《前驱日报》总编辑,菲律宾华侨抗战后援会宣传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工商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行政处处长、联络司司长、办公厅主任,华侨投资辅导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侨联秘书长。

       王唯真(1923-2006),王雨亭的长子,菲律宾归侨,著名新闻人。15岁便回国参加八路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新华社工作长达65年,曾任新华社副社长、代理社长、全国侨联常委。

       王双游(1919-1978),王雨亭的长女,在菲律宾时协助抗日斗争及解放战争。回国后在鼓浪屿任中学教师,为华侨引种场的引种工作做出贡献。

03-3.jpg

王雨亭

       王雨亭出生于泉州市,1908年,赴马来亚谋生。他接受了孙中山推翻清朝革命的思想,1909年加入同盟会,很快成为讨袁护法的骨干,曾受派运送武器回福建,支援家乡讨伐袁世凯军事斗争。

       1918年,侨居印尼的王雨亭就与他人共同办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1919年,前往菲律宾谋生,和几个朋友成立了“平民党”,创办了党报《平民日报》,因为太激进了,报纸办了一年不得已停刊。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南洋华侨发动侨胞捐款,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以配合国内日益高涨的反帝爱国运动,王雨亭走在了爱国行动的前列。

       他在印尼办了《赤旗报》,在媒体上猛烈抨击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和日本灭我中华的野心,在侨界产生很大的影响。结果只办了两期,印尼的荷兰殖民当局就以王雨亭的言论妨碍了“日本友邦”为借口,将其逮捕并驱逐出境。

       1920年5月,王雨亭将全家迁到了鼓浪屿,而后前往菲律宾马尼拉继续办报,在华侨中开展宣传活动,并与桂华山等鼓浪屿华侨利用话剧等形式,揭露日本侵吞中国的企图。

       1922年,应老同盟会会员、泉州自治军司令许卓然邀请,王雨亭回泉州出任晋江县民团团长。第二年到厦门协助恢复《民钟日报》。创办于1916年的《民钟日报》,是东南亚辛亥革命功臣陈新政与许卓然、林瀚仙等创办的,目的是宣传孙中山革命主张、反对北洋军阀,维护共和。两次被福建当局勒令停刊。王雨亭参与主持《民钟日报》期间,经常刊登一些针砭时弊、反对北洋军阀、揭露黑暗的新闻和言论,厦门百姓争相传阅。

       1924年,王雨亭赴新加坡参与创立南洋影片公司,代理国产影片,宣传爱国思想。王雨亭因宣传反帝救国,被印尼荷兰殖民当局逮捕。两年后,被驱逐回国,在上海任南洋影片公司驻沪代表,并参与投资明星影片公司等,成为上海颇有名气的进步电影商。

       1929年,王雨亭赴日本留学。次年回国途中,专程到东北三省实地调查日本关东军在当地的种种劣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雨亭撰写《东北印象记》一书,据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与掠夺我东三省的罪行,批驳了“国际联盟调查团”偏袒日本的错误行为,有力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1932年底,为更广泛发动海外华侨支援祖国人民抗战,王雨亭重返菲律宾,与友人一起创办了《洪涛》,1933年6月,又力邀庄希泉共同创办了《前驱日报》,继续揭露日本的侵华野心,抨击南京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还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王雨亭在进步报纸所发表的这些言论,鼓舞了菲律宾华侨抗日救国的斗志。

       1936年夏,《前驱日报》因经费困难停刊。王雨亭想出了另一个办法:他与庄希泉创办中华影片公司,放映进步电影,并在每场电影开映前,利用幻灯、广播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

       七·七事变后,王雨亭在八路军香港办事处廖承志的领导下到菲律宾开展抗敌工作。除了担负起菲律宾华侨抗敌后援会的宣传工作,他还协同组织包括黄登保等闽南籍华侨青年在内的200多名华侨热血青年奔赴延安或参加八路军、新四军。

       1938年5月,王雨亭将长女王双游和次子王明爱留在马尼拉,带着不满16岁的大儿子王唯真到八路军香港办事处,将其送往延安抗日前线。离别之际,王雨亭写下临别赠言:“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但愿你虚心学习……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短短几句,舐犊情深。1949年北平解放,王雨亭陪同陈嘉庚从香港到北平参加筹备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父子重逢,格外高兴。当王唯真把10年前的“临别赠言”拿给父亲看时。王雨亭感慨地说:“唯真,当年你选择奔赴延安的路走对了!”

       1938年,王雨亭赴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接受党的新任务,到缅甸仰光开设国泰电影院,开展华侨抗日工作。日军入侵缅甸后回昆明,在云南、广西一带经商,筹措中国共产党地下活动经费。抗日战争胜利后,王雨亭奉命到香港经营建元公司,并从事海外爱国统战与宣传工作,以团结更多力量,支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

      1946年,王雨亭在香港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任民盟南方总支部工商委员。

       1949年,在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后,王雨亭回到菲律宾,把所有财产捐给慈善事业,回到祖国。

      王雨亭参加了组建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的工作,先后被任命为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秘书处处长、联络司司长、办公厅副主任等,同时被推举为全国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1958年6月起担任全国侨联秘书长,直到1967年在京病逝。其生前好友、著名侨领庄希泉在遗体告别会上做出如是评价:“王雨亭的一生,是为祖国人民和海外侨胞无私奉献的一生”。

03-2.jpg

王唯真

       王雨亭为了革命海内外四处奔波,居无定所,他的孩子们对童年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时常搬家。

       王唯真是长子,在鼓浪屿度过了欢乐的童年,在怀德幼稚园和福民小学上过学。1933年,王雨亭把家人都带到了菲律宾,那时王唯真小学还没毕业。

       受到父亲的影响,王唯真和王双游、王明爱等幼小的心里都已种下了爱国的种子。抗战爆发后,在马尼拉南洋中学读书的王唯真因组织同学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校方开除,便多次向父亲请求让他回国参战。

       1938年10月,王雨亭最终决定送15岁儿子回国。父子抵达香港当天,日军在华南登陆并占领广州,王唯真北上延安之路中断。父子俩只得暂住香港庄希泉家里。半年后,有一批新加坡、香港司机服务团人员和几位学生要回国参加八路军,王唯真才和他们一道,离香港经越南北上,奔赴延安。

       抵达陕西泾阳县的安吴堡后,王唯真进入战时青年训练班学习。安吴青年训练班是为了培养抗日新生力量,在国民党统治区设立的一个抗日青年干部培训学校,在抗战初期同陕北公学、延安抗大同列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学府。

       4个月学习结束后,王唯真抵达延安,先进入青年剧团做美术师,画了大量抗日宣传画。

       1940年,王唯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5月,陈嘉庚、侯西反和李铁民等侨领访问延安时,王唯真是他们的闽南语翻译之一。

       1941年8月,王唯真被调到《解放日报》任美术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当年11月,由于懂外语,王唯真又调入新华社做英文翻译,之后在新华社工作长达65年。

       新华社的翻译工作十分紧张。为了保证中央能及时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局的发展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译电员、编辑和电台抄报员昼夜不息,轮流工作。王唯真精通英语,还有很好的国学功底,成了业务骨干。

       时隔半年,这位优秀的年轻人再次接到调令,这次是到新华社广播科担任编辑,成为了新华社第一个专职国际编辑。1942年到1944年的新华社和新闻广播电台国际新闻,都是由他编撰的。他还写了长篇述评《南洋殖民地人民的胜利》《印荷谈判经过》《菲律宾的“独立”》等相继在《解放日报》刊发。

       王唯真参与了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对华侨播音。抗战胜利后,为宣传中共反内战、争民主的主张,揭露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阴谋,王唯真写了《告侨胞书》,分别用广东话、闽南话和普通话三种语言在延安广播电台向海外侨胞广播。这是中共的广播电台首次向海外华侨广播。

       1949年,王唯真随新华社进入北平。此时王雨亭也专程从香港陪同陈嘉庚到达北平参加新中国第一届人民政协的筹备工作,父子两人离别十年后胜利重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唯真先后担任新华社国际部编辑组长,新华社香港分社副总编,新华社国际部东方组组长,新华社河内分社首席记者、社长兼任《人民日报》驻越南记者,新华社里约热内卢特派记者,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新华社编委会编委。

       1964年,巴西发生军事政变,王唯真正在里约热内卢担任特派记者,他和另外8位在巴西工作的中国同志被巴西政变当局投入监狱。他们在狱中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挫败了台湾特务的绑架、策反阴谋,捍卫了祖国尊严。王唯真从狱中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寄给家人的信中写道“蒙难异乡,心沐东日之下;囚歌壮丽,颂祖国日益富强。”

       1965年,在我国政府的全力营救和国际友人的声援下,九同志胜利凯旋,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刘少奇主席的亲切接见。新华社就此播发了题为《九颗红心向祖国》的长篇通讯,称他们是“祖国忠贞九儿女”,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967年1月,王唯真被中共中央任命为新华社第一副社长,主持新华社全面工作,9月被任命为新华社代理社长。他还是全国侨联常委、新华社侨联主席。文革期间,他顶住政治压力,封存大量珍贵历史照片。这些照片后来派上了大用场,还原了历史的真相。1982年,王唯真任新华社纪检组副组长,1988年离休。

       2006年5月6日,王唯真在北京逝世。

03-1.jpg

王双游

       王双游(1919-1978)是王雨亭的长女、王唯真的姐姐。她和弟弟们从小受到革命爱国思想的熏陶。十几岁随父亲去了菲律宾,很快就融入了当地华侨社会,曾是当时菲律宾菲华女子篮球队的主力。

       菲律宾沦陷后,王双游和弟弟王明爱勇敢地协助了当时也在马尼拉的张圣才从事搜集日本占领军情报的工作。时年王双游20岁,德才兼备,中英文两栖,帮张圣才整理文件及发收电报等,王明爱年纪小,一般是外勤联络、送情报等。张圣才曾是国民党军统干部,后在中共领导下参加了建立新中国的革命斗争。

       1949年回国后,王双游担任中学教师,曾教过生物学。在鼓浪屿建设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创园时称“引种场”)时,她在引种方面正好可以发挥专长,常能提出一些好的建议。而且总是不断热情地写信或托人捎口信动员海外的同学参与引种。

       上世纪60年代初,王唯真是新华社派驻巴西的记者,王双游便请弟弟关注并协助引进南美的优良作物。王唯真立即将此项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任务,利用工作之余,收集了巴西松、西番莲、蜜桔、樱桃、核桃等当地优良经济作物种子寄回鼓浪屿,是引种场首位从南美洲引种的人。

       王双游的丈夫是鼓浪屿归侨许卓然之子许祖义(1920-1998)。许卓然曾为同盟会会员,曾襄助孙中山征讨军阀,为闽南知名人士。许、王两家是世交。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一切都被颠倒了。担任市领导的许祖义备受冲击。华侨引种场成了“许祖义、李芳洲准备下海投敌的黑窝”而被彻底砸烂。王双游因为在菲律宾帮助过张圣才,被诬蔑为军统特务,关押起来逼供,还被判了3年的“劳动管制”。

       王双游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时刻担忧着祖国的前途。她爱华侨引种场里的一草一木,仍想尽办法保护。终因积劳成疾,又得不到救治,含冤逝去。她的骨灰大多数撒进了见证潮起潮落的鹭江,1980年平反后,那把最后的骨灰,撒在了王唯真从巴西引进回来的巴西松下。王双游终于安息在她所深爱着的这片热土上。


参考书目:

《鼓浪屿华侨》鼓浪屿侨联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

《思明文史资料》第一辑2004年

《共和国归侨》刘琳,中国华侨出版社,2020年

《厦门市统一战线志》1999年


下载鹭风报1538期03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