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8作者:冀新点击量:93981鹭风报1549期03版 人物
萧岗,原名萧永绥,曾用名萧远之,福建厦门人,缅甸归侨,1939年参加革命,1999年离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在缅甸、云南、福建三地往来工作,以宣传为武器,向社会各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号召大家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广泛爱国统一战线,为拯救民族危亡,为建立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英勇奋斗。新中国诞生后,他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华侨事务委员会、全国侨联和全国政协工作,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做出了积极贡献。
家庭 家乡 孩童时代(1923-1936)
萧岗1923年生于缅甸,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祖籍福建厦门江头禾山乌石浦村,幼年随母从缅甸返回故乡。父亲萧良遇、母亲陈允治、姐姐瑞云、妹妹瑞珠、长弟永坚、小弟永吉。
少年时,他曾跟村里晚清秀才萧水镜念了两年私塾。念过私塾,萧岗又到江头小学读书两年。由于生活所迫,萧岗只好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异域他乡的缅甸去谋生。在缅甸,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弟弟也参加了革命。
民族危难中穷苦华侨青年的历程(1937-1949)
初到缅甸,萧岗白天工作,晚上到店联的夜校学习,逐渐开始参加一些进步社会活动,结交了许多进步朋友,其中就有厦门同安人、当时缅甸的中共地下党领导郑祥鹏同志,泉州惠安县人、中共党员王汉斌同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缅甸地处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尤其是1938年10月以后,滇缅公路成为了中国大西南对外交通的唯一国际通道,抢运了大量的军需和民用物资,运送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缅甸即成为了中、英、日进行惨烈争夺的战场。
1938年底至1939年,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中国共产党展开在缅甸的活动。1939年,萧岗在仰光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与当时华侨青年成立的学生联合会、妇女联合会等6个民众团体,一起募捐支前、抵制日货、宣传抗战、谴责日军侵略行为,号召缅甸华侨支援祖国人民抗战。
1941年12月7日,日本法西斯悍然把侵略战争扩大到太平洋地区。在日军即将攻占缅甸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组建了以缅甸华侨青年为主体的抗日组织——缅甸华侨战时工作队。它是缅甸数十万爱国侨胞,在大敌当前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坚定意志的体现。萧岗参加战工队后任教育干事,随队在缅甸多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战宣传活动和抗日服务工作。《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从延安到重庆,周恩来副主席派他到缅甸,他把《黄河大合唱》带到战工队,随着战工队在缅甸各地的抗战宣传,《黄河大合唱》在缅甸侨胞中传唱开来。萧岗对《黄河大合唱》感情很深,很喜爱,他90多岁时,还能唱出其中许多歌词。战工队的战友间有深厚的感情,为纪念战工队成立45周年,战工队老同志们刊行了纪念刊《伊洛瓦底战歌》,大家纷纷撰文纪念,萧岗也撰文《这段历史是值得纪念的》。
缅甸沦陷后,按照组织安排,萧岗随队撤回国,到福建海沧县抗日军民创办的《前哨报》当编辑,宣传抗战,报道厦门等地在日军铁蹄下的种种灾难,激励民众与日军血战。
因内部出了叛徒,在组织的安排下,经在闽的缅甸华侨和南侨机工的帮助,萧岗历尽艰难,途经广东、广西、贵州,到达云南。在滇期间,他任教于云南玉溪简易师范学校和楚雄省立中学,同时参加民盟云南支部的活动。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惨案”发生前夜,萧岗出席了在昆明北门书屋召开的民盟会议。会上,李公朴先生布置了民盟工作,并决定所有民盟成员立即从昆明转移,半年后到香港会合。
会后,萧岗肩负着民盟的委托,离开昆明奔赴仰光。一到仰光,他即着手开展对侨胞的统一战线工作。他带来了一大批侨胞们渴望已久的中文书籍,开办了南侨文化供应社。供应社所供应的文化,主要不是卖书,而是向广大华人侨胞提供民盟组织出版的《民盟周刊》、马来西亚槟城洪丝丝主持的《现代周刊》《现代日报》、香港的《周末报》《华商报》,以及新加坡的《南侨日报》等爱国进步报刊,迅速传播国内反内战求民主的大量消息。通过阅读这些进步刊物,缅甸华人侨胞的爱国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祖国的政局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缅甸华侨进步青年感到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舆论阵地。1947年元旦,在中国共产党支持下,萧岗创办了《缅甸人民旬刊》。半年后,祖国革命形势很快从“反对内战,促进民主”发展到“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解放战争。为积极向缅甸华人侨胞宣传祖国解放战争的局势,引导侨胞的爱国热情,配合祖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在仰光郊外,萧岗与云南中共党员张子斋商议后,决定《人民旬刊》于1947年7月18日改为《缅甸人民报》。《人民报》的诞生,使缅甸广大爱国华人侨胞能及时地了解到祖国革命形势发展的真实情况,增强他们中国共产党必胜的信心。《人民报》是缅甸华侨群众办报,它茁壮发展,一直到1966年初,缅甸政府开始搞绝对民族文化,禁止外文报刊,才被迫停刊。
在缅甸建立民盟缅甸支部,是萧岗对民盟组织委托的承诺。1948年元月,在仰光的香港大酒家,萧岗公开宣告,中国民主同盟缅甸支部成立。由于统战工作需要,萧岗长期以党外人士的身份工作。1949年2月,萧岗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到新中国工作(1949-1966)
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毛泽东主席电邀中国民主同盟会缅甸支部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1949年5月,民盟缅甸支部主委萧岗代表民盟缅甸支部,乘轮船经香港转赴北京,准备参加政协会议。但因工作需要,萧岗到京后没有参加此次政协会议,而是被组织留在国内,从事爱国统一战线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夕,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高涨,许多华侨学生、青年和民主人士纷纷回到祖国,侨务工作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了,但全国还没有解放,中央政府没有成立,组织全国性的侨联条件还不具备。于是,先成立了北平市归侨联谊会。自此,新中国侨务工作在北京拉开序幕。归侨联谊会是在党中央和周恩来副主席的重视和关怀下成立的。1949年夏季,萧岗参与了北平市归侨联谊会的筹备工作。
1950年6月9日,中缅两国政府间完成了建交谈判,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盟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缅甸是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之外,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周边相接壤的国家中,中缅之间首先和平缔结了两国边界条约。当时,新中国与许多国家还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两国建交后,缅甸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外交桥梁,是新中国外交的南大门。中缅两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之间有着传统的胞波情谊。缅甸侨胞热爱祖国,缅甸华侨华人在抗战期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1937年至1940年,全缅甸华侨华人捐款汇至国民政府,认购飞机达19架之多。中缅两国间,在1951年至1961年十年中,相互间的外交往来十分频繁。1950年8月,作为新中国首批外交官员,萧岗被调往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缅甸大使馆。在使馆工作期间,他广泛联系缅甸华人侨胞,不遗余力地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为促进缅华社会在热爱祖国这面旗帜下的大团结,为增进和巩固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情谊作出了贡献。他在使馆工作了8年,是新中国首批外交官在驻缅甸使馆工作时间最长的两人之一。
1958年,萧岗奉命回国,被从外交部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会(简称“中侨委”),任命为党委办公室主任。
1953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缅甸大使馆招待会上,与外宾合影。
到全国侨联工作(1978-1999)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几年里,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就是解放干部,重新完善组织建设,一批批受冲击、靠边站的干部恢复了工作。1978年7月,受组织委派,萧岗到全国侨联工作。中组部一位老大姐代表组织找他谈工作,其间她说:组织了解你,组织信任你。此言令萧岗激动不已,热泪盈眶,使他卸下了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受冤屈的包袱。
刚开始时,侨联工作人员共有二十来个, 其中包括庄希泉、庄明理、洪丝丝、张楚琨这些侨界贤达民主人士,苏慧、余修这些党内的老大姐、老同志。他们都是年事高、资历深,只有做到尊重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侨联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才有可能做好。萧岗善于团结,充分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当时他55岁,比起来还算是年富力强。他与庄希泉等几位民主人士和党内的老同志都有很好的私人感情与交往。庄希泉95岁高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时,是由萧岗领读誓词。洪丝丝75岁高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萧岗是他的入党介绍人。钟庆发与萧岗共同参加筹建北平市华侨联谊会的工作。1978年,他俩又一起到全国侨联。到侨联后,钟庆发对萧岗说:“老萧你放手工作,有事我来担”。
这时,国家已进入经济建设的新阶段,侨联面临着组织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难以胜任新时期工作的情况。此时,一个紧迫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能够通过修改好侨联章程,开好第二届全国侨代会,使广大归侨侨眷从过去的冤屈和受伤害的阴影中走出来,调动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优势,为祖国经济建设大局服务。
萧岗主持了第二、三和四届全国侨代会《全国侨联章程》修改小组的工作,在修改章程的过程中,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遍又一遍地广泛征求意见,对章程进行反复修改。经过三次对侨联章程的修改,尤其是就“各级侨联组织”“经费”等问题具有突破性的修改,为解决长期困扰各级侨联的人员、编制、经费和机构等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以后的侨联章程确立了基本框架。
1980年,与云南中共地下党党员在鼓浪屿合影。左一杨滨,左二张子斋
萧岗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侨务工作的民间群众性将随之不断增加,因此,侨联将在侨务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常说,“侨联的工作要做,就做不完;不做,就无事可做”。
此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侨联的工作有三项开展得比较及时:将工作重点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建设有侨联特色的文化和立法维权。萧岗带头发挥侨乡优势、繁荣侨乡经济,倾心侨史研究与华侨博物馆。2016年全国侨联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萧岗来到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参观了各个展厅。此外,他还接受了采访,这个采访被录制用于庆祝全国侨联成立六十周年的纪录片。采访中,他谈到1978年全国侨联恢复重建时,在中南海自己向中央领导汇报侨联工作那段往事。
此时,他感到欣慰,自己已完成了到侨联的工作,无愧地向组织、向侨胞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侨的情怀
萧岗的家是华侨之家、幸福之家。他于1950年在北京结婚,老伴颜瑾瑜是新加坡归侨,1928年生于金门,祖籍金门。在七十多年相濡以沫的共同生活中,她给予了萧岗无微不至的关照,使他得以有较好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全身心地去做好工作。
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组织将萧岗安排到了新中国的侨务工作上,一直到离休,在为侨服务的岗位,他勤勤恳恳地工作了50年,是新中国为侨服务时间最长的人。新中国的重要侨务,安置难侨,保障归侨侨眷权益,引导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等,他都为之做过许多工作。
萧岗对华侨在海外谋生的艰辛有着亲身的经历。他常说,在祖国危难时,多数人是由于生活所迫,才去海外当华侨打拼的,华侨的大部分是穷苦人。
在纪念中国侨联成立五十周年座谈会上,他无限感慨,发自肺腑地说:“回顾50年来侨联走过的历程,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国运兴,侨运兴’。海外侨胞的命运是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侨联的发展是与我们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分别于2015年6月和2019年9月,向萧岗颁发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十分珍惜这两枚纪念章,把它们摆在了自己卧室的书柜里,每次经过书柜时,都会驻足深情地看看纪念章,并认真地念着上面的字,为这份人生历程的荣誉而感到自豪。
在九十多岁时,萧岗还常常吟诵《千家诗》。他喜欢默写“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诗,自娱自乐。
萧岗把一生献给了祖国抗日、解放和建设事业,为爱国统一战线、为新中国各个时期侨务事业的建设与发展,鞠躬尽瘁。他以行动昭示,自己对祖国、家乡、侨胞的爱。从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到祖国侨乡各级侨联、归侨社团、侨史研究单位、华侨博物馆和侨史纪念碑,都有他留下的足迹和倾注的心血。
他海纳百川、顾全大局的胸怀,坚持原则、认真工作的作风,克服困难、坚忍不屈的无畏精神,善于将原则、政策和经验相结合,去解决问题的修养与造诣,有口皆碑。与他共事过多年的同志说:“我们这些有幸在萧老手下当过兵的人的心中, 他是亦师亦友亦兄长,可亲可敬,是我们永远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