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厦门侨批概述

发布时间:2022-01-14作者:洪卜仁来源:《厦门日报》点击量:52574鹭风报1546期03版 专题

03-1.jpg解放前位于鹭江道的民生信局

       厦门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明清以来就是中国对外交通和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福建华侨出入境的主要门户和侨汇集散中心。

       厦门华侨为数众多,盖因地少土瘠,为生计所迫,不得不远涉重洋。早期尚无邮政、银行,华侨欲与家人通信、寄款赡家要等到同在侨居地的亲朋好友准备启程归国时,才托其带交侨眷。一些人看到了这种迫切需求背后蕴藏的巨大商机,开始出现定期往返国内外的水客(也称客头),从厦门出发前往东南亚华侨聚居地,为华侨携带信件钱物。

       19世纪中叶,东南亚与国内之间航运不便,华侨批款主要依靠水客递送。随着侨批业务量增大,西方国家的邮政、银行相继在厦门设立,以及定期轮船的开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服务对象带有地域性色彩、收汇数额有限、往返时间长、收费较高、个人信用并不完全可靠的水客,已明显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无法满足华侨经常汇款的要求。于是,一些富裕的水客和在海外经营国际贸易的侨商,出面兼营批馆业务,以后又派人在国内组织联号。经过长期的演变,兼具金融和邮政双重职能的侨批业应运而生,业者以侨商、归侨和侨眷为主。

       侨批馆又称侨批局、批信局、银信局、汇兑庄、汇兑信局。厦门最早的侨批馆是光绪三年(1877年)永春华侨开办的黄日兴信局,名噪一时的天一信局则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厦门沦陷,闽南侨批业中心转移至鼓浪屿。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中断,但仍有个别侨批馆透过特殊渠道收汇,因积压等问题,于抗战胜利后催生清理侨批事件。1945年9月光复后,厦门的侨批馆经历短暂恢复和发展。到了1948年,国民政府“八一九”币制改革,造成金融市场混乱,由于政府对侨汇实行全面管制,银行公开挂牌的外汇牌价与黑市相距甚远,有些侨批馆被迫停业,有的则转入地下经营,侨汇大幅下降,侨属蒙受了惨重的损失。

       1949年10月厦门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召开侨批业座谈会、归侨侨眷座谈会、原币存款等举措,使侨批业得以恢复,并加以维持和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联合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侨批业健康发展,由中国银行进行专门管理。侨批业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在解决归侨侨眷生产生活、争取国家外汇资金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些侨居国政府对侨汇实施限制政策,加之闽南地区东南亚移民潮基本断流,侨批馆业务因此受到影响。1958年开始的侨批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失去作为一个独立行业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1976年,侨批业退出历史舞台。侨汇通过银行转入,侨信则通过邮政投递,原来的信汇合一变为有信无汇,与普通信件无异。

03-2.jpg缅甸寄往厦门的侨批

       纵观侨批发展史,华侨出国人次和国内、侨居地乃至世界时局变动,直接影响侨批馆的营业生态。侨批业服务于侨批,没有侨批就没有侨批业,两者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同水客一样,侨批馆在核心理念上具有两大要素:人脉和信誉。基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传统社会信用,是水客与侨批馆产生、发展的基础。经营侨批业的业者多与客户是同乡、亲友、熟人,血缘和地缘关系,使闽南侨乡和东南亚侨居地之间的信息流通较为顺畅,不论是良好抑或不良信用,都在个人编织而成的关系网中快速传播,这种以传统道德和集体奖惩为调节机制而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作为特殊年代服务收发双方的服务业,侨批馆在海内外必须深入华侨社区和侨乡,了解华侨、侨眷分布,以合理布局营业网点,必要时还须延请当地社会人士担任经理,以应付地方势力的敲诈勒索;在服务态度上必须认真负责,服务质量上力求考虑周到,以质取胜,如此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船帮开船前,华侨都可到侨批馆寄出批款,并且很快就可以接到家中回批;侨批馆之间展开竞争,不但登门揽收批件,而且可以先垫付款项。民国时期闽南军阀混战、土匪猖獗,抢劫侨批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侨批馆改用山单(即支票、汇票、信用票)支付,领取时须有保家,如若被劫可以挂失止付。此后,侨批业以地方治安不靖为由,竞相发行山票解付、套取侨汇,从事投机生意。民国九年(1920 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因滥发山票而倒闭或改组的侨批馆,至少在24家以上,给华侨、侨眷带来巨大损失,一部分人因此倾家荡产。

03-3.jpg厦门移民出洋搭乘的帆船

       侨批业务的两大部分——批信与批银决定了侨批馆必然与邮政、银行之间发生业务联系,两者并非简单的竞争与压制,而是互补与竞争共存。从侨批业与邮政、银行的关系来看,邮政曾试图扼杀侨批业,但因在基层根植的深入程度不如后者发达而流于失败;银行开始则采取合作姿态,借鉴其成熟的经营模式融入侨批经营网络并取得成功。从侨批的流转过程来看,侨批馆的地位并没有因邮政、银行的普遍设立而降低,而是努力维护讲求信用、快速安全的运营机制,最终使三方保持密切的合作。在此期间,厦门银信业同业公会扮演沟通官方与民间的桥梁角色,积极传递侨批业的声音和诉求,维护行业的利益,同时也提高了华侨寄批的积极性,促进了侨批的增长。

       侨批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产物,具有三大功用:一是生存层面,华侨汇寄款项赡养家人,有时甚至是侨眷赖以生活的资金来源,系摆在首位的决定性因素;二是文化层面,促进语言、风俗等地方传统在母国和侨居地之间的跨区域交流,维持华侨与侨眷在精神上的紧密联系,以时间维度而言,文化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三是经济层面,华侨群体与家乡的内在关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延展到商贸领域,批款的变体侨汇,成为华侨反哺家乡经济社会建设、海外华侨资本投资家乡乃至国内公共事业、慈善、教育的一种形式。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侨批由侨批馆代发,批脚(送批工)上门取件,书信和款项缺一不可;侨汇需要华侨本人亲自到银行、邮局汇款,无须回批。侨汇包括侨批中的批款,侨批中部分款项也属于侨汇,如侨批中提到的用于修缮宗祠、修桥造路、宗教祭祀、年终发放慈善施舍的汇款,可能因数额较大,即以侨汇的形式寄发。

       总而言之,侨批是在邮政通信极不发达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海外华侨与国内亲人联络音讯、汇款贴补家用的主要方式,是出国华侨与国内侨眷亲友往来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华侨用心血、汗水和智慧浇灌的信汇邮路。亲情是侨批文化产生的重要源泉,侨批体现了华侨情系桑梓、热爱中华的家国情怀,展示了华侨在国外艰辛创业的奋斗足迹,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同时也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见证。

(选自《厦门侨批》洪卜仁主编 思明区侨联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8年)



链接>>

厦门市侨批展厅、侨批文化广场

       2019年,由厦门思明区侨联、思明区中华街道、华侨(永亨)银行共同打造的厦门市首个侨批展厅在中山路揭幕,“世界记忆遗产”侨批的落户大大提升了中山路的文化品位,展示厦门侨乡文化特有的魅力。

       2017年,中山路入口打造了5000多平方米的侨批文化广场。侨批展厅位于侨批文化广场旁华侨银行一楼,与侨批文化广场内外呼应。侨批展厅在建成前一个月的试开放期间,得到了市民的肯定,更再次得到收藏家们的支持,陆续补充了一些稀有珍品。展馆也开发出侨批文创衍生品,供游客打卡留影。

  展厅面积不大,共展出侨批、汇票的原件和图片百余件,其中实物原件60余件,展品纵跨近一个半世纪。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征集的展品中有不少特色和亮点,包括清朝中叶“水客”使用的信筒、批篮、批袋,最早的批——1891年,最迟的批——1988年。

  尘封百余年的侨批虽已泛黄,但蕴藏厚实的文化内涵。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这些历经百年的跨国家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家情、亲情、乡情、国情、世情等,所述之事大到辛亥革命、日寇侵华、海外局势、新中国成立,小到宗祠祭拜、育儿养老等。

03-4.jpg

思明区侨联打造“侨批展厅”

03-5.jpg思明区侨联打造的侨批文化广场,以“两地书跨国缘”为轴心的侨批邮路地刻


下载鹭风报1546期03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副刊|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