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卅年服务侨胞废寝忘食 一生热爱祖国殚精竭虑 ——记原厦门市侨联主席颜西岳

发布时间:2022-01-21作者:本报记者 林希来源:点击量:53755鹭风报1547期03版 人物

       颜西岳(1905-1991),出生于福建省金门县,求学于集美学校,26岁时到印尼、新加坡等地经商。1952年回国定居。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侨联顾问、福建省侨联副主席、福建省金门同胞联谊会会长、厦门市人大常委会第七届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厦门市政协二至七届副主席、厦门市侨联第四至十一届主席、厦门市金门同胞联谊会会长,其中担任厦门市侨联主席长达35年,为侨联事业呕心沥血、倾尽全力。1991年11月27日在厦门病逝,享年87岁。

03-1.jpg

嘉庚精神的践行者

       在厦门,谈论起新中国成立后的侨务事业,有个名字无法避开;在厦门,细数改革开发后兴办的一座座工厂,有个人屡屡被提及;在厦门,归侨侨眷们回忆落实政策的往事,常常说“感谢颜主席”。他就是颜西岳,担任了八届35年的厦门市侨联主席,把毕生主要精力、资产都奉献给了侨务工作。

       与厦门仅一水之隔的金门县,是颜西岳的家乡。他幼年在金门读私塾和小学,1926年肄业于集美学校商科,即回金门创办金门公学;1931年出国谋生,先后在印尼的苏门答腊、棉兰、巨港以及新加坡经商。

       颜西岳在印尼、新加坡时,常与爱国进步人士交往。在海外早年就同陈嘉庚先生和一些爱国人士接触,抗战时,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发动捐款支援祖国抗战军民。日本南侵时,转入山芭避难。日本投降后,参与投资创办进步报刊印尼《生活报》和新加坡《南侨日报》。

       颜西岳经历了旧社会的黑暗腐败,饱尝了海外孤儿的辛酸。他深深地感到:只有祖国强大了,海外孤儿才能有自己坚强的靠山。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他立即表示拥护,1950年就把长女送回北京辅仁大学读书;并汇款参加创办广州华侨投资公司,支援祖国建设;还从事救济被英政府驱逐出境的难侨的工作。不久,他移居印尼。

       1950年,中国、印尼建交时,首任大使王任叔抵达印尼后,被安置在旅馆里,没有安排大使馆接待。侨胞们见堂堂中华大使受此委屈,心里很不是滋味。彼时,颜西岳与陈剑敦在印尼经营信记橡胶公司,便联合以信记公司的名义集资购置了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国式宅院,作为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馆舍。

       1952年毅然举家回国在厦门定居,亲自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金门同乡、集美中学校长陈村牧记得初次重晤时,颜西岳满怀激情地说,“祖国百年耻辱,一扫而空,海外游子,扬眉吐气,趁筋力尚健,应该回来略尽绵薄!”

       1956年,颜西岳被推选为厦门市侨联主席。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曾担任全国侨联常委、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常委、省侨委委员、省华侨投资公司副董事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颜西岳的一生,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而他的这种思想感情,又是与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颜西岳早年就读于集美学校,后来到南洋谋生,与陈嘉庚先生有过接触。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集资支援祖国抗战的嘉言懿行,在颜西岳的思想上打下深刻的烙印。可以说,颜西岳正是身体力行,努力实践陈嘉庚先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辉典范。


投身家乡建设事业

       颜西岳经常说,侨联是人民团体,是在党委领导下,发挥联系侨界的桥梁作用。只要对厦门有利的事情就应积极去做,不要计较个人得失。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需要外汇,争取侨汇是侨务工作的重要任务。省华侨投资公司厦门办事处成立时,颜西岳出任主任,与同事们一起努力,前后争取了侨汇投资人民币1200万元,投资于厦门罐头厂、瓷厂、橡胶厂、感光厂、化纤厂、同安油厂等企业,不仅帮助侨胞实现支援家乡建设的愿望,还投本催生了一批骨干企业;争取侨汇建筑500多万元,建了100多幢别墅式华侨住宅,一方面帮助侨胞回国建房,另一方面直接服务于市政建设。

       对外开放以后,来厦门的华侨、外国人日益增多,需要各种口味的面包,但八十年代初厦门只有2家做面包的,量少,品种单调,口味一般,当时,市领导提出要侨联引进面包生产技术设备。虽然开面包厂利润少,但社会有需要,颜西岳乐意接受这一任务,并积极筹备,在旅居香港的市侨联委员的支持下,引进加拿大面包生产线,终于在半年内办起侨利食品厂,生产各种面包糕点供应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区创建初期,外商对厦门还不了解,投资环境尚未改善,外商来的不多。为了引进外资,市政府成立了特区建设发展公司,请颜西岳出马参与对外经济活动。当时,他已年逾古稀,但丝毫不以为意,毅然出任副董事长。他不是只挂名,而是直接参与经济活动,首先鼓励了一批有财力的亲朋好友来厦投资;又亲自率团赴香港宣传厦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和投资环境,以他在海外广泛的联系和影响,吸引了一批有财力的“三胞”来厦门投资。

       特区创办之初,办公用房十分紧张,颜西岳率先腾出侨联办公室,让给几家公司和银行做办事机构。


热心教育社会福利事业

       只要是为民办好事,颜西岳都大力以赴。他是创办厦门侨务生产、福利事业的先驱。

       颜西岳历来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热心支持、赞助教育事业。1957年,一些归侨子女未考上大学,需要补习,他就提议创办华侨补习班。1958年,华侨补习班升格为华侨中学,他一起为筹经费、建校舍、购设备、聘教员出钱出力,很快就把华侨中学办起来。

       当时,侨联还办了华侨托儿所和华侨幼儿园,都是“私立”性质,经费要自筹,颜西岳除自己掏钱支持外,还要发动侨胞捐助。以后,这些所、园、校都改为公办,划归有关部门管理。颜西岳仍对这些事业的发展十分关心,帮助他们筹集奖学基金,改建校舍和购置电教设备的资金,解决交通工具等。此外,第六中学、鹭江中学、郊区农业中学等在创办初期也得到市侨联的赞助。

       市儿童福利基金会成立后,颜西岳出任会长,积极筹集资金,购置设备,建立儿童服装厂。他还为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劝募和赞助。

       大兴安岭火灾时,侨联的经费虽然也很紧张,但颜西岳认为救灾要紧,其它开支可压缩,挤出1万元捐给灾区。1991年夏的大水灾,他已病重住院,仍主动捐款支援灾区。

       许多侨胞对颜西岳十分信任,委托颜西岳代办捐助家乡的公益事业,有的对捐什么项目、捐多少都请颜西岳决定。颜西岳都一一为侨胞办好,账目结算清楚,侨胞都很满意。


关心归侨侨眷的疾苦

       六十年代印尼排华时,颜西岳不但组织力量参与接侨工作,还经常下到安置点,深入住家,嘘寒问暖,帮助解决问题。

       他任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厦门办事处主任时,除了带头投资,还鼓励、动员许多亲友投资,每年成绩均列全省前茅。厦门罐头厂、厦门橡胶厂等企业得到侨资扶持,很快就发展成为厦门市的骨干企业。

       五六十年代,由于厦门地处海防前线,生产建设事业受到客观限制,归侨、侨眷就业难是当时一大问题,市侨联和市侨务局在颜西岳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初期创办了几家生产合作社,后又联合创办侨星化工厂、华侨印刷厂、华侨机修厂、天马华侨农场等生产基地,为解决归侨、侨眷就业找到出路,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颜西岳对这些企业很关心,不仅出钱捐物,还直接参加义务劳动。

       引进良种也是国家需要的,颜西岳与市侨联副主席汪万新等一道,艰苦创业,办起华侨引种园,在引种工作上做出显著成绩。

      在困难时期,他还亲自到永春猛虎山华侨农场引进良种猪苗,通过友人从日本引进良种鸡苗,赠送给天马华侨农场,帮助该场发展畜牧业生产,为缓解当时中旅社遇到的副食品供应不足的困难,为做好接待工作发挥了作用。

       “文革”后,许多归侨子女回城等待就业,在颜西岳支持下,1979年创办了来料加工企业侨光电子元件厂,先后安置2000多人就业。

       拨乱反正,许多侨务政策需要落实。对重要案件,颜西岳都亲自向上级反映,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对侨房的落实政策问题,有些归侨、侨眷的住房困难问题,照顾夫妻团聚问题,颜西岳都指示工作人员,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尽量帮助解决困难。

       侨胞们都知道了“有困难找侨联”。有些侨胞回来探亲,住宿、购买机票、车票有困难,有的海外侨胞要找国内的祖籍,归侨、侨眷要找海外失去联系多年的亲人,他们都首先想到求助于侨联。对于这些具体事情,颜西岳都交代工作人员要尽力帮助解决。他常说,侨联是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服务的,这些服务工作做好了,就能争取侨心。


重视侨联的基础建设

       颜西岳对侨联的基础建设历来十分重视。过去侨联没有会所,租来的办公用房狭小,许多活动无法开展。五十年代末,在颜西岳等老一辈归侨的倡导下,115人捐募人民币15万元,与华侨服务社合建华侨大厦第一期工程,市侨联才有了自己的会所。

       对侨联办企业,颜西岳一向主张办生产性、服务性企业。对企业的经营,他一再要求要慎重,要遵守政府的政策法令,不搞歪门邪道。这样,保证侨联企业的经营比较稳当,没有出现大的偏差。

       颜西岳与许多老一辈归侨,在侨联树立了一个好传统、好作风。他们全心全意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服务,不计报酬,不图名利,工作认真,细致严谨的精神,对侨联工作人员有很大影响;大家以他们为榜样,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颜西岳常说,侨联是做服务工作的,工作琐碎,要求工作人员对工作不计较,这样才能做好侨联的工作。

       他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但对工作人员的生活很关心,遇到困难,他都想办法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解决。


两岸和平统一的推动者

       1985年间,颜西岳与陈村牧等金门同乡聚首一堂,谈起金门同胞散处海外及我国大陆的有数十万人,如能团结起来,对促进祖国的统一,定会有所作为。于是倡议组织福建省金门同胞联谊会。成立时,在众人的推举下,颜西岳也很乐意地担起会长的重任。此后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市金联相继成立,为促进两岸“三通”作了许多贡献。

      一次,颜西岳到大嶝,通过望远镜遥望对岸金门,故乡的山山水水,依稀可辨,多年未见的亲人,似乎呼之欲出。可是一水之隔,哪怕仅2000多米,也只能望云思亲,他是多么思念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思念故乡的乡亲,思念在金门、台湾分别几十年的老朋友和亲人啊。他无限感慨,渴盼有生之年,能够回乡,与亲人团聚,共庆祖国的统一。

       他经常接待来自台湾、金门和海外的同乡、亲戚,宣传和平统一祖国的政策,消除彼此隔阂,促进互相了解,同时争取他们来大陆投资办厂。

       在台湾当局开放台湾民众来大陆探亲后,他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来大陆探亲,也应当允许在大陆的台湾和金门同胞到台湾和金门探亲,实现‘双向’往来,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他曾经设想和香港或新加坡的乡亲联合组团回台湾、金门,但这个愿望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他生前常念叨:“我最大的遗憾,是在有生之年不能回到金门看望乡亲。”在临终前他对亲人嘱咐:“待两岸‘三通’之后,请把我的骨灰运回金门安葬”。


正直无私严于律己的长者

       颜西岳每办一事,都认真对待。如倡办华侨大厦、华侨新村,他都亲自实地选点;企业投产后,他就深入检查,帮助解决问题。他对国家的贡献,令人自愧不如;他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折服! 

       颜西岳为党的事业,敢于批评又善于批评。他对侨界中的优秀代表人物,都恳切地向领导推荐,或紧紧地团结、依靠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他敢于用人,善于用人,因而在各地区、各阶层的侨界中的老、中、青积极分子越来越多,对华侨华人的团结面越来越宽,而颜西岳的名字更加远播中外。

       颜西岳善恶分明,是非分清,他在和政协工作的同志促膝谈心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事对人评估详尽。他曾担心有的领导轻视或忽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他反复宣传党的主张: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团结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事,没有人民的团结,万众一心,事情是办不好的。他很注意讲信誉,哪位领导哪个部门失信于民,他都提出批评,提请注意改正。他说:“失信于民,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

       颜西岳律己甚严。他一贯平易近人,广泛接触群众;他注意反映民众的呼声,从不稍懈。他几十年忘我工作,从不要公家一分一厘补贴,当副市长时,市政府将他应得的工资发给他,他不要;将款存放银行,他还是不拿,最后归市侨联整笔提取用于华侨福利事业。他平日衣、食、住、行也是很俭朴的,从没有设置过“专车”,从没有用公款请客送礼。他一次次带头捐款,在他离世前不久,替他打理财务的工作人员发现,老先生刚好把这辈子所有积蓄都捐光,未给子女留下一分钱。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厦门市侨联顾问黄猷回忆说“颜老冲和谦虚”。他总是不声不响在做事,直到动手术以后,仍然天天到市侨联,来做一件什么事,然后又悄悄地走掉。他不会应酬人,有时甚至不和人打招呼,他只做事。但他实在是处处代人设想,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他周围的人,都曾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他的帮助。他冲和谦虚,又决不是马马虎虎。他很会看人,看得很深,看得很准,但他更会理解人、谅解人。即使有委屈,且不说“文革”中的屈辱,其它时候也有被误解或者被歪曲的,但他即使发牢骚,所透露出来的,主要是一种对应该做、可以做而做不了的感伤。

       颜西岳把侨联的事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他谆谆教导自己的子女和侨联、金联的工作人员,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就要去做。“我刚大学毕业,父亲便要求我到厂里上班,从流水线做起,一天10多个小时,经常边吃饭边做。有段时间太辛苦了,我想出来,父亲说不行,说这时候最缺人才,你得留在华侨企业,帮助企业做好、发展好。”颜达成说,“父亲要求我们不许定居国外,必须为祖国服务、为家乡建设服务、为华侨服务。现在,我们兄弟姐妹七人全在涉侨、教育部门服务,算是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数十年里,颜西岳做了大量的接待、服务工作,为回国探亲、旅游、投资的侨胞,为维护侨胞、侨眷的合法权益,争取侨胞尽心尽力,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回国时在海外没留企业,经济上没额外收入。“文革”前,他还是从其有限的投资股息和存款中,每年支出二三万元,支持市侨联创办的托儿所、幼儿园和华侨中学,视侨联创办的生产文教福利事业为自己的事业。


参考书目:

《爱国侨领颜西岳》厦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建省金门同胞联谊会编;

《厦门侨联四十年(1950-1990)》厦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编。


下载鹭风报1547期03版 人物
相关新闻

要闻|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副刊|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