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14来源:集美学校委员会 陈嘉庚纪念馆 潘荫庭点击量:95678鹭风报1512期08版 副刊
陈嘉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负盛名的华侨领袖,著名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深信,“人身之康健在精血,国家之富强在实业”,凭借着超凡的智慧、魄力及意志,经过不懈奋斗,最终成为在全球五大洲拥有百余处分行、数万名雇员的商业巨子,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自身在教育、政治、公益等领域的作为奠定了基石。时至今日,陈嘉庚先生的爱国情怀、经营哲学与创新精神,仍然是广大企业家、侨商可资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战士以干戈卫国,商人以国货救国”
陈嘉庚不但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20世纪初,欧洲橡胶产品行销中国,陈嘉庚不甘心“大利之外溢致国弱而民贫”,认为“战士以干戈卫国,商人以国货救国”,因而不惜资本大力发展橡胶业,希望以此振兴国货、挽回利权,并为祖国培养一批技能熟练的职员和工人,为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陈嘉庚将公司产品称为“国货”,专门设计注册了“钟”字商标。“钟”标取“中”之谐音,意在提醒华侨勿忘祖国、警钟长鸣,很快成为驰名中外的民族品牌。他将救国利民思想融入公司生产,开发出自强、自立、自由、平等、博爱、文明、化育等各种系列的胶鞋产品,将药品命名为“普生油”,寓意“普济众生”,并常在广告醒目位置标明“完全国货”等字样,以此激发民众爱国热情。
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陈嘉庚积极筹款救济灾民,号召侨众抵制日货。他登报疾呼“愿我同胞深明此意,争一口懦弱之气” ,多次开展让利促销,吸引民众购买国货。陈嘉庚的爱国义举受到亲日奸商的嫉恨,他的橡胶厂为人纵火焚烧,损失惨重,但他始终坚持“兴实业、益民生”,身体力行其“惟有真骨性方能爱国,惟有真事业方能救国”的信念。
危中寻机,化危为机
1914年,欧战爆发,受战火阻隔,维系东西方贸易的货运航船数量骤减,东南亚地区的原料、产品囤积滞销,经济形势一片萧条。在新加坡,陈嘉庚所经营的碾米厂、黄梨厂无法向印度、欧洲市场输送货物,被迫停产,许多工人面临着失业的境况。
陈嘉庚迅速转换思路,权时制宜。他首先租下4艘轮船,解决了熟米外运的燃眉之急,同时为英政府承运枋木片往波斯湾,以增加收入来源。当他从航运业盈利近20万元(叻币,下同)之后,便果断购入两艘总价值为70万元,载重量分别达3000吨、3750吨的轮船“东丰号”“谦泰号”,兼营货运、客运,获利丰厚。陈嘉庚还根据市场需求重新制定产品规划,他发现战争中黄梨罐头行情大不如前,而钢铁、橡胶市场走俏,于是果断将用于生产罐头容器的白铁片变卖清空,把位于塗桥头的黄梨厂改为树胶厂,另设一胶片厂,大量生产胶布,并不再经欧商代理,突破性地将产品直接售往美国市场。
欧战成为陈嘉庚事业腾飞的重要契机,1915年至1918年,陈嘉庚凭借在树胶加工业、熟米业、航运业上的出色表现共获利约450万元,使公司规模、业务领域不断扩大,真正实现了化危为机,在变局中打开了新局。
注重科技创新,打造民族品牌
陈嘉庚享有“橡胶大王”美誉,这不仅是由于其橡胶制品之高产优质,更是由于其产品平价、新颖、实用而独具特色的优秀品质。直到1925年,陈嘉庚公司的橡胶制品种类,由原先单一的胶片扩展至轮胎、胶帽、胶鞋、胶质玩具、雨衣、网球、胶伞、胶毯、医疗器械等。在延长产业链的同时,陈嘉庚还在各地广设分销处,实现了产销一体化。
陈嘉庚重视产品研发与创新,他在公司设有专门的实验室,并注重根据中国人的需求、审美和消费习惯,对欧美产品进行改进,逐渐形成了融贯中西、独具特色的品牌发展道路。陈嘉庚公司的主要产品胶鞋,即是针对洋式鞋鞋底不耐磨的情况而改良的,橡胶鞋底不但可保护脚踵,还可作为被磨损鞋底的补垫,避免了“底弊面存”的情况,为国民节省了花费。在城市化较早的上海,沿街电线纵横密布,雨天容易引发漏电危险,公司因此推出具有避电除湿功能的网球鞋,以保障民众出行安全。1929年,陈嘉庚公司正式发售历时3年研制而成的套鞋,从此,人们在雨天也可穿上本国自产的橡胶雨鞋。
1924年至1932年,陈嘉庚所经营的塗桥头熟品厂以陈嘉庚名义申请了4项专利发明项目,包括轮胎胶底、胶带木屐以及可折叠、气压成形的防水性胶制饼干盛器等,这些专利使陈嘉庚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也成为近代民族品牌与西方世界争夺利权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