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王和发、李宝珠:推广华文教育 矢志不渝奉献

发布时间:2024-12-23作者:陈铭 蔡滢来源:点击量:28鹭风报1691期08版 侨海归心 归侨故事汇 专题


在缅甸的成长足迹

       1950年6月,王和发出生在缅甸仰光。他在仰光华侨小学、仰光福建女子师范学校、仰光华侨中学,度过了充满阳光的少年时期。一路走来,王和发始终接受着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对新中国的向往和渴望在他心中日益加增。1966年7月,怀着对祖国的无限憧憬,王和发乘飞机从缅甸仰光启程回国。这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也开启了他在祖国学习、成长与奋斗之路。


投身祖国建设事业

       回国后,为了更好地融入祖国建设,王和发辗转多地求学深造,先后在昆明补校、集美补校、集美航海学院夜校、福州师范大学等学校学习,为日后更好地服务祖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王和发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主动来到云南保山农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在如歌的岁月中,王和发与同样是缅甸归侨的李宝珠相遇相识了,相似经历让他们的心灵产生深深的契合,两人共同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08-2.jpg

王和发(左二)、李宝珠(左三)夫妇参加第八届厦门市侨界联


坚守华文教育战线

       1981年,王和发与李宝珠结为伉俪,次年喜得千金。1986年,王和发一家三口回到厦门,在集美侨校安家落户。这所学校不仅是他们工作生活的新起点,更成为他们奉献华文教育事业的重要舞台。

       当时,王和发发现许多年轻的海外华侨华人缺乏学习中华文化的机会,便投身华文教育事业。他还凭借自己的语言优势,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缅甸文的笔译和口译工作,这项工作一坚持就是几十年,近两年来,他还完成了几十场翻译任务,为中缅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李宝珠最初负责集美侨校短期菲律宾华文教师团相关培训,后转入校图书馆,曾担任校工会委员、文体委员,于1995年被评为“陈嘉庚奖教金获得者”。

       王和发伉俪始终牢记传播中华文化的嘱托,他们以华文学院为平台,协助并接待来自泰国、缅甸、美国的年轻人来华学习中文。1988年,集美侨校开始招收外籍生,许多缅甸籍留学生初来乍到,完全不懂中文。王和发夫妻俩主动承担翻译工作,辅导缅甸籍留学生基本的中文词汇和日常用语。日复一日,他们播下的种子发了芽,学生们的汉语越来越熟练,他们的内心也倍感欣慰。

08-4.jpg

年轻时候的王和发、李宝珠夫妇

生命不止 奉献不辍

       1987年8月,王和发由林仲明介绍加入中国致公党。致公党原集美侨校支部成立后,他担任支部副主委,一方面做好学校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党派活动。

       2003年3月,李宝珠也正式加入中国致公党,她积极参加支部活动,在工作中也积极践行“致力为公”精神,努力奉献,热心帮助同事。退休后,王和发、李宝珠伉俪秉承“生命不止,奉献不辍”的理念,在华文教育上继续出自己的一份力,还积极参加第八届厦门市侨界联欢节等侨界活动,与海外华侨华人密切联系,凝侨心、聚侨力,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民间友好往来作出贡献。

       王和发、李宝珠伉俪的故事,是新中国归侨群体的生动缩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归侨群体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展现了他们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为年轻一代致公党人树立了美好的榜样。


人物名片

       王和发,祖籍福建厦门,缅甸归侨。1966年7月归国,退休前任教于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致公党华大厦门第一支部党员。

       李宝珠,祖籍福建厦门,缅甸归侨。1966年1月归国,退休前任教于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致公党华大厦门第一支部党员。


下载鹭风报1691期08版 侨海归心 归侨故事汇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副刊|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