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副刊 / 新闻详情 < 返回
安步当车,轻车简从 ——陈嘉庚的小车与大道

发布时间:2021-01-29作者:来源:集美学校委员会 陈嘉庚纪念馆 潘荫庭点击量:7424鹭风报1499期08版 副刊


陈嘉庚的儿子也乘巴士上班

       20世纪初,在新马华侨社会中,一辆造价不菲的私家轿车,是士绅名流们雄厚财富的象征。1918年,新加坡数十万人口中,仅有不到2000名注册车主。其中资产丰厚者,如富商林义顺、李俊源、陈若锦、林秉祥等,名下却坐拥数量轿车。当时,已在星洲商界颇负盛名的陈嘉庚,自然也购置了一辆汽车。这辆德国戴姆勒轿车性能优良,对这位兢兢业业、忙碌奔波的企业家而言无疑是一件实用便捷的代步工具。

       在工作日,陈嘉庚每天7点准时乘车前往他所经营的塗桥头熟品厂,巡视厂房、听取汇报、召开会议;中午,司机将他载往怡和轩或家中用餐,餐后随即前往里峇峇利路总行行政部处理业务;傍晚,陈嘉庚回到怡和轩俱乐部短暂休息后,与会员们商谈社会及教育事务;直至午夜,他结束一天的工作,乘车回家就寝。

       尽管贵为当年新加坡屈指可数的车主之一,陈嘉庚却从不视其为彰显身份的资本。他甚至有意避免让子女过早习惯此类事物,以免养成他们骄纵奢侈的品性。陈嘉庚五子陈国庆19岁时,曾在塗桥头熟品厂任受训经理。上班第一天,陈嘉庚不许他与自己一同乘车。他不得不从加东花园步行半里路到丹绒加东,再乘巴士前往工厂。在巴士上,工友们调侃地唤他“头家仔”,令他好生尴尬。直到半年后他彻底适应了普通工人的生活,陈嘉庚才允许司机载送他上班。这番特殊的磨砺,也令陈国庆迅速成长为其父最为得力的助手之一。

08-2.jpg

1957年,陈嘉庚与庄希泉、庄明理视察海堤

黄土高坡上的2辆洋车

       1940年,陈嘉庚带领南洋华侨代表回国慰问抗战同胞。在重庆期间,国民政府专门指派了一辆汽车供慰劳团使用。此后几天,陈嘉庚每天率团外出工作考察。舟车劳顿之余,他还悉心留意着行程中的各种细节。他观察到,自己所乘汽车每天行驶里程不到60公里,需耗油约3加仑,而司机却每天向政府支领5加仑汽油,将近30元的“额外收入”中饱私囊。陈嘉庚对此非常生气,一向最怕“给政府添麻烦”的他一反常态,坚决要求更换司机。殊不知,新来的司机与前任做法如出一辙。陈嘉庚屡次反映无果,深知这种行为已成常态,无法改善,只好每天自掏腰包另赏司机5元“茶费”,希望司机有所收敛。他说:“用油虽多,乃政府之事,我何必干预,第花费无度,不忍坐视不言”。

       不同于重庆政府的贪墨成风,延安军民弊衣箪食的朴素作风让陈嘉庚耳目一新,共产党人一心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情怀更让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当了解到中共几位领导经常步行通勤,骑马指战,由此耽误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后,这位节俭而慷慨的爱国华侨一下购买了两辆美国福特轿车送到延安。毛主席极为珍视这番心意,却又坚决拒绝了中央为自己配备专车的提议,并建议把车配给年纪大一点、身体弱一点的同志使用。最终,其中一辆车成为朱德总司令的作战指挥用车,另一辆则分配给林伯渠、谢觉哉、吴玉章、徐特立、董必武五位老同志共用。


公车只能公用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回到故乡集美,着手主持厦大、集美两校校舍修复工作。据他的秘书张其华回忆,陈嘉庚每天都会持杖步行好几里路,亲自到集美学校巡视督工。尽管年事已高,他还定期从集美乘坐客轮前往厦大工地,有时甚至坐着“只容纳十多人的又小又浅的木头船”到石码砖瓦厂视察。为方便陈嘉庚工作出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决定分配给他一艘小交通艇和一辆小车,他坚辞不受,直到1957年,经反复劝说,才收下了小车。

       就这样,陈嘉庚在晚年又有了自己的“专属用车”,但他却不将此视为特权。有一次,他到南安国光中学考察,车开到洪濑后,因前方道路未通,学校便雇来了一顶轿子接送,陈嘉庚说什么也不肯坐轿,坚持走了一个多钟头的路到学校。他始终认为“公车”只应用于“公务”,绝不允许亲眷“因公行私”。1958年,陈嘉庚因病住院,他的儿子从新加坡回乡探病,因多日来随侍左右,误了归期。事后,为了赶回新加坡,便打算乘这辆小车直赴广州,陈嘉庚坚决不同意,令其乘火车到鹰潭再赴广州。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这位总是安步当车、轻车简从的老人,在遍历故土河山之后,终于见证了家乡的山海天险化为通途。在他的倡议推动下,高集海堤、集杏海堤、鹰厦铁路先后建成通车。自此,厦门岛不再孤悬海上,纵横的交通干线如同生命动脉,为这座充满生机的滨海小城注入着源源不竭的动力。

08-8.jpg列车驶过鹰厦铁路集美海堤段


下载鹭风报1499期08版 副刊
相关新闻

要闻|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副刊|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