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新闻详情 < 返回
李光前:深受陈嘉庚器重的一代海外华商巨子

发布时间:2020/12/11作者:一波来源:选载自《一波说》点击量:7883鹭风报1492期04版 人物

       一个乡村放牛娃,一文不名踏进南洋,最终打造起庞大的橡胶、黄梨王国,并一跃成为金融巨子,他就是巨资捐建厦门大学的陈嘉庚爱婿、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

       作为一代海外华商巨子,李光前创办的企业,被誉为“君子企业”,总是稳扎稳打、量力而行,从不打肿脸充胖子,从未欠过别人一分钱,其经商之道有何独特之处呢?他们“富不过三代”,家族产业跨越百年,其长青之术又有何卓越之处?

04-1.jpg

       爱国侨领、东南亚橡胶大王、教育家慈善家李光前先生


深受陈嘉庚器重

       走进国内外公认的“最美大学之一”厦门大学,首先印入眼帘的一组琼楼玉宇般建筑,就是建南楼群,这是厦门大学标志性建筑,它就是由李光前先生捐建的。

      “2017金砖国家厦门会晤”发行的那一枚纪念邮票,作为厦门城市风貌地标性建筑的首选,赫然在目、首当其冲的居然是厦大建南大礼堂。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导师、土耳其中东大学孔子学院首任院长郑启五教授说:“连我这个老厦大人都大吃一惊,幸福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建南大礼堂’居然抢在了厦大一百年校庆之前,率先登上了‘国家名片’,而且还是令我厦门城蓬荜生辉举世瞩目的金砖会晤中国国家名片!”

       怎么会是“建南大礼堂”呢?令郑启五教授惊讶的是,建南大礼堂首先它压根就不是会晤的场所,且排资论辈,在厦大校园里,建南大礼堂的资格远没有建校初期的“群贤楼”来得有历史;论高度与规模,建南大礼堂也没有“嘉庚楼群”来得顶天立地;但建南大礼堂的来历的确好生了得。

       建南大礼堂建成于1954年,由陈嘉庚督造,他的女婿李光前捐资。这座仅仅三层的建筑,安排在厦门海边的一个高高耸起的坡地上,看上去极为壮观,且中西合璧,富丽堂皇。据郑启五教授介绍,在厦大所有建筑中,让校主陈嘉庚倾注最多心血的当为建南大礼堂。他曾满怀激情地说:要让所有进出厦门港的轮船首先看到厦大的大礼堂!建礼堂时,最关键的是大跨度的横梁,当时钢材作为军事物资,被美国严密封锁,陈嘉庚不得不从印尼进口最优质的原木替代。据郑启五教授介绍,陈嘉庚曾为此愁肠百结,正在这时,重工业部的代部长何长工到厦门视察,为此特批7条从苏联进口的钢轨。

       李光前与厦门大学的深厚渊缘,源于他与陈嘉庚的特殊关系。1916-1927年,当时的李光前受聘于陈嘉庚的谦益公司,任橡胶贸易部经理,成为陈嘉庚身边最得力的事业助手。更由于李光前的卓越才能和品德,深得陈嘉庚赏识,1920年,李光前与陈嘉庚大女儿陈爱礼结婚,成为陈嘉庚的女婿。

       李光前在陈嘉庚的谦益公司工作10年后,自创公司,不过他仍对陈嘉庚的公司及私人业务,始终如一地进行协助和支持;而且他一生常以陈嘉庚为榜样,并继承和发扬陈嘉庚热爱祖国、热爱桑梓、热心文化教育事业及慈善福利事业的优良传统。对于李光前来说,与岳父陈嘉庚有知遇之情、翁婿之情,亦有朋友之情,他更是陈嘉庚精神不折不扣的传承者之一。在事业上与陈嘉庚默契配合,在精神上是师承关系,李光前能成为继陈嘉庚之后又一位以倾资兴学而彪炳青史的商界人物,这在中国近现代商业历史及华侨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

04-3.jpg

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


下南洋

       李光前生于1893年10月,原名李玉坤,祖籍福建南安梅山竞丰村,今天的梅山镇旧时称芙蓉乡。幼年的李光前家境贫寒,靠替人放牛来增补家用。早早深知生活的艰难,也让李光前磨炼了身处逆境奋发求生的意志。

       19世纪末,在竞丰村石马埔的那一座红砖大厝(李光前故居)里,曾住着李氏家族十多口人,他的祖上殷实,但到了李国专这一代,因生意经营不善家道中落。1893年李光前在这里出生时,一家人只能挤在一间10多平米的小屋子。后来,李光前在新加坡当小学教员时,睡在教室,他的学生问他为什么不怕蚊子咬?他笑道:“我从小是被蚊子养大的。”

       1901年,李光前的生母林和姊病逝;林和姊是他父亲李国专在厦经商时娶的一位美丽、贤慧的厦门姑娘。后因生意难做,李国专南渡新加坡谋生。1903年,李光前随父亲来到新加坡,其下南洋经商的传奇一生就此开始。正是幼年在家乡十年的贫寒日子,养就了他日后身处逆境而奋发求生的意志。在后来的商业生涯里,李光前经历了全球经济大萧条时创业的艰辛,且在事业有成时连遭二次战争的冲击,但所有的困顿和挑战,都没有击垮李光前!

       李光前曾在新加坡的英印学堂和养正学堂就读,1908年回国求学于南京暨南学堂、清华学堂和唐山交通(今西南交大)等名校;辛亥革命爆发时,他积极响应,并加入同盟会。1912年,在国内中断学业的李光前,再次南返新加坡。1915年,李光前从美国留学回来,进入爱国侨领庄希泉创办的中华国货公司担任英文秘书及涉外联络工作,由此开始经商生涯。

       1916-1927年,经庄希泉再三劝说,李光前受聘于陈嘉庚的谦益公司。他从公司小职员做起,工作2年任橡胶贸易部经理,成为陈嘉庚最得力的事业助手,当时,李光前23岁。据陈嘉庚回忆录,1917-1920年,李光前所在的谦益公司,每年的盈利皆在80万至100万元之间;在当时来说,已是一个天文数字。

       也正由于陈嘉庚在新加坡的企业经营顺利,厦门大学在初创时期经费充裕,才能采取重金礼聘名教授的方略。当时的厦大规定,教授月薪最高可达400大洋,讲师200大洋,助教150大洋,而当时的私立复旦大学校长及专任教授的月薪是多少呢?最高的仅有200大洋。这一切与李光前的超凡经营能力有关。

       陈嘉庚“慧眼识快婿”,愿意把长女托付给李光前,更因为赏识李光前,陈嘉庚很快把公司的所有橡胶业务交予李光前管理。1920年,27岁的李光前与陈嘉庚大女儿陈爱礼结婚,成为陈嘉庚的女婿。

       此后20年间,由于李光前能完美地融合东方传统美德和西方现代管理经验,创办了南益精神,公司获得迅速发展。创办于1927年的南益橡胶公司,最初叫南益烟叶,翌年就改名南益橡胶,创办资金来自于他通过投资胶园赚到的第一桶金。当年有个英国商人准备回国,想把马来西亚麻坡的1000英亩胶园以10万元价格出售。李光前经调查后决定购买,却被得知此事的岳父陈嘉庚一番训斥,认为这有风险。

       敢闯敢拼的李光前认为,政府有意在此附近开公路,日后交通完善,车来人往,胶园可能成倍增值。最终,李光前筹集款项把胶园买了下来,并以家乡名字取名“芙蓉园”。1928年,公路修建,这片胶园暴涨二、三倍后被李光前以大约40万元高价出售,净赚30万,并用这笔钱在麻坡创办南益橡胶公司,出任董事长。到上世纪30年代时,李光前已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家喻户晓的橡胶大王了。

04-2.jpg李光前故居


精神传承,热心教育事业

        1964年李光前回国治病,受到了周总理亲切接见。第二年春,他专程到厦门大学参观,并受到时任校长王亚南热情接待,陪同参观游览了他巨资捐助的校园。李光前是岳父陈嘉庚的“影子”,都是一生关注于慈善及教育事业;他曾任新加坡大学校长,对新马地区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新马社会推崇为“华人中的第一人”。

       1952年,李光前创立了“李氏基金”,积极资助包括厦门大学在内的文教及慈善事业。1964年71岁时,他更把他在南益集团拥有的全部股权48%捐给李氏基金。这在当时是多么大的数额啊!即便是今天,它每年分得的股息,更是几千万,甚至整亿元。

       1967年李光前逝世之后,李光前的子女即公开对外宣布:家族设立的李氏基金,决不因李光前先生的去世而有任何影响,家族后代仍秉承先辈遗志,遵照李光前“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意愿,继续支持科技、文教活动。

       继承嘉庚宏愿,倾资兴教如一。在金钱观方面,李光前与岳父陈嘉庚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陈嘉庚的金钱观:金钱如肥料,宜施不宜积。积则愈积而愈流毒,施则无施而不繁荣。而李光前的金钱观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对于财富,李光前的态度就是对金钱不要积下,要散出去,不做守财奴。

       李光前的后代继承父志,继续捐资办教育,继续为社会做贡献,让李光前未尽的功业,代代相传,这也是其家族企业基业长青的一个成功之道。

       李光前育有6名子女,长子李成义博士于2016年5月10日去世,享年95岁。李成义是新加坡非常知名的企业慈善家和社区领袖、新加坡李氏基金主席,与父辈及外公陈嘉庚一样,他是一生乐善好施、造福桑梓的慈善家,曾被评为“国际十大儒商”之一。

       “关爱那些不幸的人”是李成义的慈善理念,多少人在他的帮助下受益并且成长。他曾于1993年、2004年两次回到梅山老家,在新加坡卧病在床时,仍不忘一再叮嘱胞弟李成智:“一定要让(家乡)贫困生读上书。”

       李成义1921年生于新加坡,作为家中长子,他1946年留美回到新加坡,即进入家族企业——南益集团。1955年,李成义慢慢接手家族的李氏集团在印尼的生意,10年之后,他成为掌管整个李氏集团的总裁、家族二代掌门人。他的太太张冶华,是一位印尼华人,也是一位医生。

       从1928年李光前创立那一家橡胶烟房算起,到如今已发展为一个跨国多元化大企业集团,其家族企业已屹立90多年,且仍然欣欣向荣。更令人惊奇的是,它竟然打破了华人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的“宿命”,跨越三代仍然稳如磐石、充满生机与活力。那李光前家族做长做久的传承术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运用“分工分业不分家”传承模式,是基业长青的重要保证。李光前的三个儿子,子承父业。且各自分工分业,分别继承父亲的称号,并在三大领域上创新发展,他们分别是“橡胶大王”李成义、“黄梨大王”李成智和“金融大王”李成伟。

       第二,传承嘉庚精神,兼济天下。值得一提的是,嘉庚精神,以及李光前的精神,不仅有其儿孙传承,如今在吉隆坡,更有许多富商如陈友信、陈凯希等联合设立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会来推广。而这,不也是传承与发扬慈善精神的最好境界吗?



下载鹭风报1492期04版 人物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