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徐金水:踏上归根之旅,勇攀学术高峰

发布时间:2024/06/14作者:李晶来源:点击量:33鹭风报1665期08版 专题


       徐金水,祖籍泉州安溪,1936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52年归国,196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先后任教于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曾任厦门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致公党厦大文科支部党员,致公党厦门大学支部原副主委。

08-6.jpg徐金水(右)参加座谈会


历经动荡 向往归国

        徐金水出生在一个温馨的马来西亚华人大家庭,共有六位兄弟姐妹。但动荡的时局注定了他跌宕起伏的境遇。1948年至1960年,马来西亚共产党转入地下,武装反抗英国殖民当局。英政府担心散居在森林边缘或郊区的华人会与马共串联,给予物资,便在全国范围内将华人聚集起来,由此形成“华人新村”,并实施严格的出入管制。

       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大马华人受尽屈辱,不仅引发了当地华人的强烈反感,也在年少的徐金水心里烙上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犹如磅礴的日出,给诸多海外游子带来了无限希望,“归国”成为当时海外华侨华人的热潮。年少的徐金水心中也萌生出对祖国强烈的向往。


感念恩师 同门情深

       山海相隔,阻挡不了徐金水奔向祖国的步伐。1952年的夏天,徐金水一家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他的目的地是闻名遐迩的集美学村。集美学村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兴资创办,是海外学子向往的学习天堂。

       “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我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恩师的辛勤耕耘,苦心培育。”徐金水说,求学的五年中,他不仅得到了优质的教育,更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集美学村的老师就像亲生父母一样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他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他的成长树立榜样。

        不仅如此,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也如亲兄妹一般相亲相爱。在学习上,大家互帮互助,组成一帮一的对子,由学习好的同学担任“小老师”,指导帮助其他同学。在生活劳动上,大家相互关心体贴,争着抢着干脏活、重活,生怕其他同学受累。在课余之际,大家时常漫步在风光旖旎的集美海滨,谈天说地、展望未来。可以说,集美学村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08-5.jpg徐金水(后排左三)在马来西亚与亲友合照

学以致用 孜孜以求

       深耕学术界,徐金水以其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在经济学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196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他先后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教学和研究岗位上,展现了卓越的学术才华。他撰写的近200篇经济学论文中,有10余篇获得高级学术荣誉,不仅得到学术圈的高度评价,也得到厦门市政府的高度认可。他的专业成果被编入多个重要学术数据库,包括《中国专家人才库》和《中国专家人名辞典》等,合著的《特区经济概论》还获得了1986年图书“金钥匙”奖。

       学以致用,笃行致远。徐金水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行业协会工作,曾任厦门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等职,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在致公党厦门大学总支部的建设与发展中,徐金水再次展现出他的领导力,连任三届厦大总支副主委。在他的领导下,厦大总支不仅在内部结构上变得更为坚实,也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95年厦大总支被致公党中央评为“先进集体”,徐金水被致公党中央评为“先进个人”。1996年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授予厦大总支“为经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称号。1999年致公党福建省委会授予厦大总支“基层组织先进总支部”称号。2003年厦大总支荣获致公党厦门市委会“调研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徐金水的归国之路不仅是一段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一段归侨们奋力为祖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付出心血与汗水的缩影。他和千千万万归国赤子一样,怀揣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支持新中国建设的道路上,在春风吹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在新时代逐梦伟大征程中,为祖国之强大、桑梓之富足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载鹭风报1665期08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