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盈盈译爱心 满满爱国情

发布时间:2019/10/25作者:丘美璋(印尼归侨)来源:厦门万隆同学会供稿点击量:7702鹭风报1436期08版 专题

        岁月悠悠,潮起潮落,共和国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2019年,在迎接母亲七十华诞的日子里,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唱响了一首动人心弦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那悠扬欢快的旋律,那娓娓动听的赞美词,传入耳际,灌入心田。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当年在印尼万隆华侨中学高中毕业前夕的场景——1959年,我参加校歌咏团演出,气势磅礴而又婉转柔美的大合唱《祖国颂》在万隆华侨庆祝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晚会上唱响。“太阳跳出了东海,大地一片光彩,河流停止了咆哮,山岳敞开了胸怀……”我们满怀豪情,引吭高歌,唱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时至今日,一个甲子年后,那情那景历历在目,心潮澎湃,难于忘怀,心中对祖国母亲的眷恋之情也与日俱增。

       1960年初,印尼当局掀起一股排华反华浪潮,一小撮反动分子逼迫苏加诺总统签署《总统十号令》,粗暴驱赶居住在县级以下的华侨,导致数十万侨胞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颠沛流离。中国政府为保护侨民,决定派出接侨船。适逢我高中毕业,临时被安排在万隆中华总会协助遣侨工作。目送一批批受迫害的同胞举家老少登船,踏上北归之路,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深深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是海外侨胞的有力靠山。当时,一首《海外孤儿有了娘》被印尼华侨传唱着。

08-3.jpg

印尼万隆中华总会工作证

       1963年9月,在中华总会服务近4年后,总会主席洪载德得知我心中深藏已久的回国愿望,奖励我一张回国船票。我怀揣那张承载众侨领嘱托的船票,背负着长辈们的殷切期望,告别了生我养我的父母和亲人,登上了“金福轮”,乘风破浪,回到向往已久的祖国怀抱,开始人生新的征途 。

        1964年,我考上华侨大学外语系印尼语专业。当年“服从祖国分配”“学好本领,为人民服务”“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是有志青年的信念。遵循父辈和老师们的谆谆教导,我下定决心,毕生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同时也暗下决心有机会将致力于促进中印两国友好交往的事业。

       华侨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创办的一所专供海外侨生回国升学的特殊高校,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设立的中央部属高校,是中国第一所以“华侨”命名的高等学府,成立于1960年11月1日。印尼语专业是根据当年国际形势的需要于1963年开办的。在华大,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学校领导的关怀、老师的谆谆教导、辅导员的嘘寒问暖,让我们这些远离父母亲人的归侨学子深深感受到大家庭的温馨。我们很快投入了紧张而有序的学习生活,同学们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地攻读专业知识,朝着“又红又专”的目标全力奋进,共勉早日成为对祖国和侨居地都有用的人才。

       1965年秋季,踏入第二学年,校领导决定发挥同学们都是印尼归侨的独特性,提前带领我们参加社会实践,以“工作队员”身份到泉州郊区双阳华侨农场印尼巴厘归侨集中的南山管理区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归侨场员“三共同”(同住、同吃、同劳动),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并运用印尼语向归侨场员宣传四清运动的方针政策。可谓体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正当专心致志攻读之际,文革扼杀了华夏学子们的“大学梦”,接着国际风云变幻,中印(尼)外交关系中断,我们的专业学习也因此中断。我也毫无例外地同祖国人民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度过了那段酸甜苦辣的日子。

08-1.jpg金福轮船票

08-8.jpg初来乍到,向年轻关员虚心学习海关业务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中国大地。中印(尼)两国关系逐渐趋向缓和,双方筹备复交之际,我得以作为印尼语储备人才调到厦门海关任职。一位归侨知识分子在当年能在“国门”重要岗位工作,体现了国家对归侨知识分子的信任。我终于圆了当年的梦,得以用我的专业知识报效祖国。我发挥个人专长,在海关业务工作中尽了微薄之力,得到肯定和奖励。回顾这段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个人的命运和祖国息息相关。感恩祖国的培养和关怀;感谢祖国对我的信任。

       “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印(尼)两国外交关系在中断了23年后,终于1990年8月8日正式复交。

       1997年7月,我退休后依然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市侨联印尼归侨联谊会发挥余热,协助有关印译汉工作。翻译各类文件资料和报道文章,译文散见于《厦门侨史》及香港印尼研究学社出版的《印尼焦点》等报刊杂志。

       2001年初,梅加瓦蒂任印尼总统期间,时任印尼驻中国大使古斯迪亚带领印尼艺术团来厦门巡回演出并召集部分印尼归侨座谈。他来到印尼归侨中间,阐述在任期间担负的使命,讲述印尼近年来的变化,分析印尼局势动荡不定的原因,希望大家以前瞻性眼光看待历史上发生的事。我当时受邀参加了座谈会并为市侨联整理了近9000字的《座谈会纪要》,刊登于《厦门侨史》,后来又被推荐刊登在菲律宾的华文报《世界日报》。

       中印(尼)复交以来,我耳闻目睹了印尼驻我国外交人员频繁走访印尼归侨集中的省市,到华侨农场举行联谊活动,接触了一批又一批印尼来华留学生,深感习主席提出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历史性意义。搞好民间外交,加强中印(尼)两国人民的友谊,走在“一带一路”的宽广大道上,两国关系必将走向合作共赢。

       2003年底,我曾经就读的中学教印尼语的陈老师来厦门探亲,他带来一本红色封面小册子请我翻译。

       这是印尼前外长苏班特里约写的《KESAKSIANKU我的证词》——关于那场血淋淋的9·30事件。苏班特里约外长是苏加诺总统最亲近的人,他在书中详述9·30事件发生的经过,揭露事实真相,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该书在苏哈托时代被列为禁书,时隔多年才得以重见天日。

       为了让更多的华侨华人了解印尼那段黑暗历史的真相,为了给侨史学者们提供科学的研究资料,我和我的先生庄民兴于2004年初完成了全书约5万字的翻译。但是考虑到版权等问题,只能以小册子形式分发给亲朋好友参阅。2018年初我得知该译文已获“印华日报丛书”出版社正式出版,收编于印尼资深报人李卓辉先生编著的《历史悲剧 寻找真理》一书。我和我先生十分激动,深感不枉当初一番心血。无巧不成书,同年3月我在厦门巧遇李卓辉先生,短暂会面,让我有机会面谢李先生慧眼赏识译文并收入其编著。

与印尼资深报人李卓辉先生(左一)在厦门会面

印尼资深报人李卓辉先生编著的《历史悲剧 寻找真相》

       回首往事,思绪万千,十九世纪初,我们的父辈为了生活,远涉重洋,凭着勤劳的双手在异国他乡建设家园繁衍生息。“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他们世世代代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时刻不忘教育后代:“唐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自幼年懂事起就知道自己是“唐人”,长大要回“唐山”。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世界风云变幻无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海外华侨华人坚强的后盾。侨胞们纷纷把子女送回祖国参加社会主建设,形成了一股回国浪潮。我成了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半个多世纪,这朵浪花不忘初心,在祖国大海的怀抱里,从事着促进母亲与第二故乡友好往来的事业。我和千千万万归侨一样,感恩异乡亲人和同胞为我植下一颗赤子心,感恩祖国母亲的栽培并给予我报效祖国的机会。年逾古稀的我又有幸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亲眼目睹中国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强国。身为中华儿女,我为祖国而感到无比自豪!日益强大的母亲让儿女挺起腰杆,儿女理当为祖国添砖加瓦,永葆赤子初心,永做忠诚的中华儿女!

08-5.jpg2009年元旦,和陈裕秀老师(右)主持印联会20周年联欢会

下载鹭风报1436期08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