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香港实业闽商林树哲: 亲历改革开放 中国梦的践行者

发布时间:2019/12/20作者:庄蕾来源: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供稿点击量:53512鹭风报1444期08版 专题

08-4.jpg

       他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他是南益跨国集团的掌舵人,他是富有家国情怀的实业家,他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慈善家,他是林树哲。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林树哲创业的四十年。“我很感恩,遇到了很多贵人。我不敢懈怠,企业还要继续发展,祖辈们务实爱国的精神需要传承。人生没有‘造极’,只有不断地‘登峰’”。


困苦生活磨砺出坚韧品质 

       与新中国同龄的林树哲出身于爱国华侨家庭,经历过最为动荡的岁月。“生活再艰苦,也不能停止思考与学习”。在特殊的年代里,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并没能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当过煤矿工人,在暗淡的矿井下,在忍饥劳作的岁月里,他锻炼了体魄,更磨砺了不畏困苦的坚韧性格。

       1974年,26岁已经成家的林树哲,怀揣着10元港币赴港立业,与多数走出去的南安人一样,吃苦成为了必修课。“有活干,有钱赚,苦中也有甜,更何况家乡还有妻儿的牵挂”。当时经济起飞的香港工业正在向多元化发展,很快务实肯干的林树哲在针织厂杂工的位置上找到了机会,与朋友合办了小型针织厂,并且遇到了生命里的贵人,同是南安人的旅港实业家吕振万改造属下的南益织造厂,林树哲与团队得以加盟。

       成功有时看起来是偶然,但是其中大多藏着初心。当时的南益想要发展,面临着走出香港的选择。“向南到东南亚,或者向北回到内地。”林树哲回忆说,那天的董事会从早上一直开到华灯璀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祖国的发展正当其时,凭借着对故土的依赖,务实的林树哲拍板:向北,回南安!“当时吕振万先生送我十二个字:举大旗、擂大鼓、走大道、创大业!如今忆及仍心潮澎湃”。

08-6.jpg上世纪九十年代,获福建省政府颁发“乐育英才”的奖牌

敢为天下先回乡创实业

       几乎与祖国发展同脉搏,1981年,南益与南安二轻局下属的官桥农械厂合作办厂。被益为“闽南第一枝报春花”的南益就此搭上了祖国发展的快车。从最初的来料加工到合资建厂、独资经营,再到多元化经营,林树哲携南益谱写了改革开放的实业成长传奇。

       提起过往,林树哲坦言当时确实存在很多困难。那时的内地与香港工业化生产水平相差甚远,员工依然习惯吃“大锅饭”。无法照搬管理经验,那就创新发展自己的管理模式。

       同样得益于林树哲早年在内地的成长经验,1984年他率先在南益成立全国首家非公企业党组织。“把党员精神发挥出来,落实到具体岗位上。在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南益走出了自己的模式,引领更多企业进入内地发展”。

       1997年南益再度开先例,成立第一个跨区域的非公企业党委。实业务实的经营核心、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涵再加上党组织的凝聚力,南益现已成为涵盖纺织、制衣、漂染、机械制造、地产等多元化跨国经营的集团公司,陆续在内地开设了40多家独资或者控股的子公司,聘用了3万多名职工。不少家长看到企业的党徽之后说:“把孩子送到这里我们放心。”

       “这是一个圆梦的时代”。林树哲说自己的“中国梦”就是站好岗位,为这个时代多做贡献,把爱国爱民族爱家乡的传统传承下去。已届七旬的林树哲除了奔波两地公司处理大小事务,还身兼多个社会职位,关心家乡的发展,乐善好施回馈社会。望着满堂儿孙,他更加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爱运动勤思考,多学习增智慧。如今的林树哲讲起话还是闽南腔调,他在香港开了一家不营利的闽南餐厅。“做人不能忘本,最爱的还是家乡的味道。如果说我算是获得了一些成功,那也与这个时代,与我遇到了贵人们分不开。财富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被合理地使用出去,帮助成就更多人,这是大修行,也是大福报”。              

08-7.jpg

为家乡南安兴办公益事业


下载鹭风报1444期08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