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邱季端: 爱国是我做人做事第一准则

发布时间:2019/07/26作者:口述:邱季端来源:点击量:7601鹭风报1424期04版 专题

      “兴教济世,儒商襟怀”是很多人对邱季端的评价。邱季端不仅创办了福建第一家海绵厂、第一家真皮沙发厂、第一家板式家具厂,填补了行业空白。同时热心奉献社会,尤其对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奉献更是不遗余力,累计捐资1.5亿元人民币,被评为“中华杰出慈善人物”,进入胡润中国慈善百强。

       他是祖籍福建石狮的著名香港实业家、收藏家,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企业家。现任香港福建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厦门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曾当选为福建省政协委员、泉州政协常委、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他打造了国内著名品牌喜梦宝,更热心于公益慈善。然而,邱季端的成功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他的成功史,无不诠释着闽商“爱拼才会赢”的精神。


幼年坎坷 知识改变命运

       1942年8月,我出生在福建石狮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当时的土地很贫瘠, 种不了水稻,村民只能靠海吃海。在那时的渔村,因为没有天气预报,台风总是刮来噩耗,爷爷和一位叔叔就是在农历八月十五的那天,遇上台风加大潮葬身大海的。

       我的父亲和另一位叔叔,早年到菲律宾谋生。因为没有文化,在南洋受尽了欺凌,根本赚不到钱。父亲还因为战乱惨遭日本人祸害。尚在襁褓之中的我便由寡母和祖母含辛茹苦地抚育长大。七岁那年,叔叔终于回国,他一直重复着一句话,“今后咱邱家有没有活路,就看小端有没有文化啦。”

       记忆中我的童年并不快乐,有的都是祖孙三代对命运的抗争。那时比命重要的就是叔叔的那句话:一定要让小端学文化。七八岁开始,我就光着脚在冰冷沙滩上捡拾死鱼死虾,也经常跟在母亲身后,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粪肥,给土地施肥浇水。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我艰难地活下来了,直到初中才穿上第一双鞋子。

       战乱时期,贫穷饥馑,民不聊生,温饱尚且难以解决,更不用说读书。但我的母亲却想通过教育改变我的命运,为此,母亲节衣缩食,辛苦劳作。那时候,白天放学后,我要帮母亲做农活,晚上才能在煤油灯下安静背书和做作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2年,我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新中国建国以来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率最低的一年,成为村里唯一应届考上大学的人。


弃文从商 开创传奇经商之路

       1968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湖北武汉钢铁厂的一个偏远铁矿工作,每天打风钻,修机器,度过了5年矿工生涯。了解到当时香港社会的思想比较自由,1973年,我带着出人头地的理想赴港定居。当时的我一无所有,只能从最底层的搬运工做起。但不管工作有多辛苦,我一直勤勤恳恳。后来因为工作认真,受到老板的赏识,有了一些股份。

       基于对家乡和祖国的满腔热忱,1980年开始,我开始投资内地,创办福建第一家海绵厂、第一家真皮沙发厂、第一家板式家具厂,填补了福建省该行业的空缺。后来扩展至海棉家具制造、针织、漂染等,旗下的家具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再后来进军厦门和泉州的房地产。

       1986年我把香港的工厂全部搬迁到深圳。这个举动在当时看来被很多人所不理解,但我认为改革开放会给内地带来新的机遇,企业在这重要节点必须有重大转变。

       从文的理想到经商的传奇,每当与别人谈起这些曲折的经历,我总是归结为:“经商纯属意外。不是我想选择从商,而是历史、是际遇选择了我!”


心怀感恩 捐赠不遗余力

       作为一个企业家,我认为财产来源要诚信,要取之有道;而财富的分配要以有益国家社会为准则,以国家民族的振兴为己任,方为真正的儒商。出于这种责任心,我乐于奉献社会,尤其对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奉献捐赠。

       大学四年的学习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不仅传授学子专业知识,还有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财富让我一生受用。几十年来我始终心系母校,与母校和同学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听说有大学同学得了重病,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去探望他们并留下一些诊金,每年我还会抽时间组织大学同学聚会。虽然我往商业发展,他们大部分从事的是跟专业有关的工作,但是毕竟我们都受过相同的教育,彼此之间还是有很多共同语言,我愿意出资出力来组织大家的聚会。

04-2.jpg

       从1987年至今,我在国内出任多个教育基金、体育基金的名誉会长,各项损资已超过1亿多人民币。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我特别关注和支持教育事业,因为唯有教育才能改变一个地区一个家庭的面貌。截至2015年底,我已经为北师大捐款3000余万元人民币,包括支持学校新体育馆的建设,捐设邱季端国际写作基金等。为表示谢意,北师大将新建体育馆命名为“邱季端体育馆”。

       在家乡石狮我也有一些捐资。我捐资250万元兴建泉州五中季端体育馆、100万元兴建华侨大学季端楼,捐资设立华侨大学邱季端文科综合成绩优秀学生奖、集美大学“邱季端扶助贫困生奖助金”等单项基金。此外,还向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基金、福建省慈善总会、泉州市慈善总会等数十个单位团体捐款。200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对我的捐资表彰,并授予我“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2007年1月,中华慈善总会授予我 “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暨第二届“中华慈善人物”荣誉称号。这些荣誉都是对我回馈社会的肯定,我非常感动。

       我与福建女排还有一段不解之缘。1989年由于经费短缺等各方面原因,福建女排面临淘汰的危机。就在这支队伍最困难的时期,我亲自找到福建省体委,主动要求赞助女排,初衷就是让这支队伍起死回生。

       1999年,我成立福建“喜梦宝”女排俱乐部,并多次带队参加比赛。从2002年开始,我又以“喜梦宝”之名冠名赞助了十年。与一般赞助商不同,比起单纯的广告效应与商业收益,我更多地是以一种粉丝心态去欣赏和关心中国女排。

       人的一生能够留名固然好,但是不能为了博眼球,做一些出位的事情,不要刻意去追求留名。我觉得应该留给社会和公众来评价。比如陈嘉庚先生,他是真正为国家做实事,得到民众认可,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名族光辉”,他的名字留在了大众心目中。刻意留名不是我的真正目的,我是真心实意想为我的母校,为社会做一些事情。大家觉得我做得可以,我自然就有名了。

04-3.jpg

回馈社会 不忘爱国准则

       我跟很多人提过,爱国是我做人做事的第一准则。一直以来,我热心参与香港的社会活动,创建了福建省晋中(泉州五中)香港校友会,和商界精英、专业人士筹建爱国政党“香港协进联盟”,任首届中央委员。我还出任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校友会会长,历任两届旅港石狮同乡会会长、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常务执委,香港福建同乡会、香港厦门联谊总会永远名誉会长和副理事长。在香港,我为各社团单位捐资的会务经费逾500万元,我把每一个社团都看作是“反独促统”的阵地。在这些阵地,我们这些爱国人士旗帜鲜明的反对台独、港独,反对“去中国化”和“占中”。

       我认为,家国情怀就是要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1997年前夕,我身边很多朋友对香港回归后的局面心里没底,因而选择移民海外,香港一度出现移民潮。但是“特立独行”的我选择留在香港,我坚信香港回归能给华侨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我用实际行动告诉那些移民的朋友,回归后的香港反而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很多人受我启发,陆续回港。

       我始终觉得要把民众爱国爱港的情绪调动起来,才能真正为香港做一些事情。我的两个儿子都在美国接受教育,刚回国的时候,内心会有一些抵触情绪。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耳濡目染爱国爱港的文化传统,激起了爱国热情。我希望侨二代侨三代能把爱国精神传给子孙,同时把自己的事业做好,这都是对国家的贡献。也希望这种爱国精神能够传到海外,形成文化传统,这样中国文化的张力也就能越来越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次和平之旅,可以把中国和世界的文化融合起来。“我们带去的是经济上的利益共享,而美国的霸权主义注定要失败。”我坚信祖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会为全人类的和平和建设,扮演必要的角色,也会对世界人民有更巨大的贡献。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04-1.jpg

下载鹭风报1424期04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