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侨乡动态 / 新闻详情 < 返回
“不收客生”的集美小学: 陈嘉庚“教育公平”理念的实践与成果

发布时间:2022/11/04作者:文/潘荫庭 厦门市集美学校委员会 图/陈嘉庚纪念馆提供来源:点击量:4862鹭风报1585期05版 侨乡史话


       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在教育尚不发达的福建沿海,由爱国侨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凭借着一流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成绩,成为闽南地区备受瞩目的文教中心,其影响力辐射东南诸省,甚至远达海外,吸引了众多学子负笈而来。当时,有一位南洋富商,也因仰慕学校盛名,托人辗转找到陈嘉庚,希望将其子送到集美小学就读。但他的请求却未得到陈嘉庚的应允,一时意气之下,他索性自出资金,另办学校,以方便儿子入学。而事后,陈嘉庚谈及此事,却欣然坦承:“我之意愿,正是要他这样。” 

       陈嘉庚始终认为,兴办教育是“国民一份子”的天职所在,他自忖“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撄吾念虑,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因此,自1913年创办集美小学以来,十余年间,他与胞弟陈敬贤苦心经营,先后在集美开办了女子小学、中学、师范、幼稚园、大学以及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职业教育,逐渐建立了层次分明、结构完备的教育体系。

05-5.jpg陈嘉庚(3排右11)与集美学校师生合

       1921年12月,陈嘉庚亲撰《集美小学记》,说明创办集美小学的动机和经过。同时,为避免教育资源为“富人豪绅之子弟”所垄断,鼓励贫寒学子和侨生入学,集美学校对学生的膳费、学宿费均有不同程度减免,不但免费提供被褥、制服,甚至给予女子小学生、师范生额外补贴。可以说,陈嘉庚的办学实践,是推动闽南地区教育资源阶层间均衡分布的一次成功探索。

       诚然,特殊的招生政策可缩小不同阶层、性别人群就学机会的差异,却很难改变地域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陈嘉庚深知“众擎易举,独力难支”的道理,他将希望寄托于在南洋经商的本县华侨,提出了一个“全县十年普及教育”的宏伟计划,设想“按每年创办小学二十校,每校平均至多助费一千元”,十年内即可新建两百间学校。起初,该计划颇受华侨支持,两年间先后建成四十余所小学,而后,大家逐渐“互相观望或推诿”,致使该计划最终搁浅。陈嘉庚对此感到失望,他反思自己多年来的募捐经历,认为失败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因为华人“生平艰难辛苦多为子孙计”,因而即使“血脉已绝,尚复代人吝啬,一毛不拔。既不为社会计,亦不为自身名誉计,真愚不可及。” 

       如此看来,陈嘉庚婉拒富商之子就读集美小学,正是希望借其“望子成龙”的愿望,为闽南基础教育发展略尽绵力。他曾在《南侨回忆录》中对集美小学“不收客生”的原因作出解释,“小学校应鼓励各乡自办为最要,集校如收纳,不但不能容多人,如外乡有钱子弟多遣来学,便失在乡提倡之义,反有损无益,且能占去中学生寄宿位。”

       陈嘉庚也将这种“就近入学”的办学理念,传递给了集美学校的历任领导者。1937年,陈村牧初任校董,陈嘉庚即向其去信,再三强调“小学校应须各乡、各村有殷实家提倡开办”。同年,《集美学校学生纳费规程》修订颁布,其中规定,除中学、商业两校学生每学期应缴纳5元入学金外,中等各校学生一律免缴各类费用,而小学外地生却需足额缴交每学期十余元的学杂费、入学金、住宿费,这亦可视为对陈嘉庚“教育公平”理念的准确诠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而实现教育公平,正在于弥合阶层间、地域间、城乡间的资源和机会差异。百年前,陈嘉庚先生以自己的智慧与经验,在集美学村实践着其“教育公平”的思想理念。而今,在嘉庚故里,分布于各个镇街、社区的幼儿园、小学,真正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到了实处,也为嘉庚精神时代价值写下又一生动注脚。

05-1.jpg《集美学校学生纳费规程》(1937.8)

05-2.jpg

1921年12月,陈嘉庚亲撰《集美小学记》


下载鹭风报1585期05版 侨乡史话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