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记陈文确陈六使家族的故乡情

发布时间:2022/11/25作者:王昌泽来源:点击量:8814鹭风报1588期08版 专题

       陈文确陈六使家族是指厦门市集美区集美街道浔江社区清宅尾五柱祠下七兄弟及其后裔。陈文确、陈六使昆仲是陈嘉庚事业的支持者和襄助者,也是嘉庚精神的忠实践行者,是集美社继陈嘉庚先生之后,又一做出巨大贡献的家族。其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虽历艰难而不悔,谋求侨胞在海外的生存发展,竭力维护侨胞在海外的正当权益。他们以保护母语教育为诉求,虽经百折而不挠,切实拓展华人子女升学出路,尽心传承中华文化;襄助嘉庚先生办学,募款支持祖国抗战,汇巨款救济、安置集美难民、乐育英才、热心公益,有口皆碑。


“乐育英才”——嘉庚精神的忠实践行者

       在集美大社陈氏祖祠主殿的大梁上,悬挂着一块红色木匾,牌匾上显赫题着“陈六使先生乐育英才福建省人民政府赠1984年12月”。这是祖国人民对已故爱国侨领陈六使昆仲及其家族后裔长期热心祖国教育、造福桑梓的高度赞誉。集美社乡亲感念陈文确陈六使家族为陈嘉庚先生事业、为家乡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在祖祠内供奉陈文确陈六使家族三位先辈:陈文确、陈六使、陈永和,将其列为“大宗祠昭穆”。

       集美校友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任镜波讲到,我们尊敬校主陈嘉庚先生,也崇敬南大之父陈六使先生,因为六使先生是嘉庚倾资兴学的支持者和襄助者。我们在研究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过程中发现,每当嘉庚先生为筹措两校经费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陈文确陈六使昆仲。对嘉庚先生的兴学善举,文确六使昆仲始终如一,竭尽全力支持。每次捐款,六使先生都出大钱。有一次,为了替嘉庚先生排忧解难,他甚至“损失其家资几达半数之多”。对此,嘉庚先生十分感激,在《南侨回忆录》中写道:“六使君之慷慨宏量,余万分钦佩,铭感无任!”

       不仅文确六使先贤是这样做的,其家族后裔更是继承发扬了祖辈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精神,现虽居住在世界各地,但造福桑梓、报效社会的理念不变,深受社会各界敬佩。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确六使家族后裔先后设立了集美区李厚公益基金会、集美社陈永和基金、集美第二小学素香奖教奖学基金、集美社陈嘉麟奖学基金、集美社陈六使后裔公益基金等,致力于奖学、助教、济困,累计捐资达2000多万元人民币,并资助建设华侨博物院、集美师专图书馆、集美大学“陈文确陈六使图书馆”、“永和楼”、“嘉麟楼”、集美二小“永进楼”、“素香楼”,还在集美社捐资兴建托儿所、集美礼拜堂等。


“把根留住”——陈文确陈六使陈列馆

       “这幢楼是家族在集美唯一的硬件,如果没了就永远没了。”这是陈六使曾外孙、新加坡魏达人先生说过的一句话。2005年深秋的一天,率家族后裔返乡的陈六使儿媳妇、马来西亚拿汀张梅的耳畔不停地回响着这句话,她非常伤感,吃不下午餐,一个人独自在那破败的楼里呆了一个中午。过后,她责问儿子,“我们在新加坡都快没有了祖辈的记忆,那我们还有什么留给下一代?”不是其儿子陈锡远拿督不想修啊,而是整个家族后人都不知怎么修,并且也不知道祖辈为集美到底做了啥。

       后来,他们逐步了解到,曾祖是集美社清宅尾角的渔民陈缨隣夫妇,生育儿子七人,依次名为文倚、文寝、文确、文斗、文知、六使、文章,家庭贫苦。1902年的一个夜晚,夫妇俩同时被瘟疫夺去生命,生活雪上加霜。以捕鱼为生的兄弟相议后,由老三文确首先出洋谋生,他到新加坡后进入宗兄陈嘉庚的工厂做工,站稳脚跟后,又先将四弟文斗与五弟文知,后再把六弟六使与七弟文章都带到南洋,也都在陈嘉庚公司工作。到1920年代初,文确、六使兄弟才独自经营,发迹后于1937年修建了位于集美浔江路115号的大楼。当时,老大、老二都已离开人间,老三成为家族的长者,故宗亲尊称该楼为“文确楼”。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文确六使家族儿辈先后多次返乡谒祖省亲,都有修缮祖屋的意向,但因涉及家族后裔人数多、祖屋产权分散、国内政策规定等多方面的因素,一直没能达成共识。2001年,六使儿子陈永顺拿督、儿媳张梅和文确儿子永兴第一次回乡,正式提出了修楼的设想。直到2006年,家族后裔凝聚共识提出倡议不要该楼的产权,把祖屋捐给政府代为管理后,通过集美区、集美街道和区侨联的关心支持,终于办理了修房的相关手续,家族股东大会也集资投入600万元修缮资金(后由政府出资修缮,集资款用于建图书馆),才有了今天看到的以图文、浮雕、影像等方式生动介绍陈文确陈六使生平的陈列馆。

       “家人一看到房子就哭了,很感动。”“我们这次特地带了儿孙们过来,就是要让他们了解祖辈为家乡做过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要让孩子们记住故乡,记住自己的根。”这是陈锡远随家族后裔恳亲团特意从海外赶回见证开馆仪式时说过的话。


修好一幢楼——夯筑四块“地”

       文确楼犹如联结集美乡亲、海外侨胞、南洋大学校友的桥梁与纽带。陈文确陈六使家族后裔每年坚持组团返乡参观故居、捐赠公益,南大校友经常组团或独自前来瞻仰缅怀,设立在这里的嘉庚邮局和被福建省侨联命名省级的“侨胞之家”及举办的各项文化、公益活动,把嘉庚精神、华人文化传播向海内外,使文确楼成为其家族后裔的心灵圣地、南大校友的精神高地、嘉庚精神的传播基地、为侨服务的示范阵地。

       这里是文确六使家族后裔的心灵圣地。“厝在家就在”。自2006年至2019年,文确六使家族后裔连续14年组团返乡参加集美海外华裔子女冬(夏)令营,带领新生代参观缅怀嘉庚先生和先辈事迹。他们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做慈善、献爱心,特别是陈嘉谋至今还坚持每年牵头陈嘉禾、嘉涧、嘉福、嘉智昆仲和弟媳苏诗琳募集5万元人民币,从新加坡汇来充实李厚公益基金,难能可贵。

       2021年11月22日,在更名成立集美社陈永和基金20周年之际,李厚公益基金、陈永和基金、陈嘉麟奖学基金暨医疗资助、助学奖学颁发仪式在集美社如期举行。当天,72名集美社陈氏族亲、学子受助达12多万元。据魏达人介绍,由于当天是小雪节气,又是在大社祖祠堂活动,所以大家都穿上红色衣服,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与敬仰,更代表了希望的中国红。陈嘉谋在观看视频分享时相当激动,全程看录像直到结束,“脚步不能到的地方眼睛能看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理想能达到。今午在集美大社的活动,就体现了理想与牵挂。”

       这里是南大校友的精神高地。自2014年在这里设立南洋大学校友会中国联络处以来,众多的南大校友纷纷前来瞻仰缅怀他们心中永远的校主。2015年11月23日,近400名南洋大学校友及其眷属走进了这座融艺术性、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的陈列馆,聆听着陈六使的生平介绍,了解其昆仲闯荡南洋的奋斗历程,特别是看到那仿制的南洋大学校门牌坊时,无不眼泛泪光,纷纷在牌坊下留影纪念。南洋大学联委会主席周增禧说到,在纪念南大建校6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我们来到校主的诞生地瞻仰缅怀,就是怀着一颗敬仰之心,学习他对国家、民族忠贞热爱的精神,学习他努力奋斗、回馈社会的精神。

        这里是嘉庚精神的传播基地。走进陈文确陈六使陈列馆,“华族翘楚,乡贤楷模”八个铜雕大字熠熠生辉。这里不仅展示着文确六使及其家族后裔践行嘉庚精神的大事年表、图文和影像解说,还成为南洋大学校友会中国联络处、厦门市科普教育基地、集美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嘉庚文化志愿者驿站、集美街道“侨胞之家”,更有全国首家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嘉庚邮局”。这里经常举办各类社会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活跃在义务导游、嘉庚精神宣讲等领域的志愿者行动,大家都在用各自的方法向海内外传播着嘉庚精神、华侨文化、人文集美的丰富内涵。

        这里是为侨服务的示范阵地。当年,文确六使家族后裔凝聚共识定下将故居无偿捐赠给集美,托付家乡政府代为保管。集美区海外联谊会、区侨联积极联络、召集、协调有关部门,配合街道对重建风貌建筑“文确楼”申办了手续,并以“修旧如旧”为原则,邀请福建省建研勘察设计院进行设计,在完成修缮工程设计和资金预算后,还多次组织到海外征求其后裔意见,突显了集美区各级在接受海外侨胞委托事宜中一贯秉持的慎重、严谨的作风和高度负责的态度,也进一步赢得广大海外侨胞的信任。而今,设置在集美街道的“侨胞之家”,正积极发挥着“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的作用,被福建省侨联命名为省级“侨胞之家”。

(作者系厦门市集美区侨联副主席、厦门市陈嘉庚研究会理事)


下载鹭风报1588期08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