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诚毅”校训伴我行

发布时间:2022/12/16作者:孙永吉来源:点击量:10520鹭风报1591期06版 专题

 

       “诚毅”校训,是爱国侨领陈嘉庚与其胞弟陈敬贤于1918年4月为集美学校亲立。两年后,嘉庚先生出资在其母亲的故乡集美孙厝创办小学,命校名为“私立乐安学校”(现乐安小学),并亲自题写了“诚毅”校训。从此,诚以待人,毅以处事,勤奋求学,勤勉工作,热爱桑梓,报效祖国,成为乐安学校众多莘莘学子的毕生追求。


乐安小学里的“诚毅”校训

       陈嘉庚母亲孙秀妹系厦门市集美区侨英街道孙厝社区人(原同安县仁德里孙厝村),母亲从小就以“教子读书、治家勤俭”的家训教导嘉庚先生,为其成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一代侨领奠定了基础。

       为感恩母亲的养育与教诲,也因忧虑孙厝学子就读集美小学路远不便,嘉庚先生出资创办“私立乐安学校”,亲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诚毅”校训被描在教室的大木窗扇上。而校名“乐安学校”四个大字,则是陈嘉庚后来委派孙炳炎敬请清朝福山总兵、广东水师提督孙全谋的五世孙、旅居新加坡的书法家孙雪庵先生题写,寄回描摹在校壁上,做为校匾,此匾至今仍完好保留在旧校墙壁上。

       据集美学校校史档案记载:“1920年1月14日,由集美学校函请南安县蓬岛乡郭家驹、晋江县暗彬乡林前央为孙厝国民学校教员,30日,又函定郭家驹来校。3月9日,乐安小学校长黄锡侯到校,岁俸约定360大洋。11日,托集美学校小学部教员洪筹三函聘徐可亭为乐安小学教员,岁俸160大洋。13日,乐安小学挑去椅桌及校用具八十余件。17日下午二时,乐安小学开学,校主陈嘉庚偕校长池尚同、监舍郑济率同本校军乐队前往助兴。该校学生到者38人。” 

       抗日战争期间,集美小学曾迁孙厝,与乐安学校合办为集美小学分校。1947年,孙厝乡贤、旅居新加坡的爱国侨领孙炳炎接办乐安学校,直到1971年由政府接办并更名“孙厝小学”,1983年起又恢复“乐安小学”校名。

       乐安学校创办时,仅有两个复式班,60多名学生,3名教师。如今开设15个教学班,学生700余名,教师40余名。百年来,乐安小学培养了众多学有所成的学生,他们活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为国家建设发展、祖国统一大业、增强国际交流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都永远铭记着“诚毅”校训。


“诚毅”校训蕴育中国心

       创建乐安学校,使孙厝告别私塾,人文鹊起。在“诚毅”校训激励下,众多学子心怀感恩,以陈嘉庚为榜样,心系桑梓,热爱祖国,乐善好施,捐资助学。其中的佼佼者当数乐安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孙炳炎。

       孙炳炎1920年4月入读乐安学校,1926年从该校高小毕业后到新加坡谋生。1932年用当学徒、伙计积攒的2000元资本创立森林公司,经营枋材,后发展为森林企业集团,下属20多家分支企业和子公司,涉及建筑、金融、电子、商业等行业。孙炳炎暮年常说,“我这个人是会想的,我想怎样帮助中国强大起来。我是有感情的,对故乡的感情越来越深”。

       孙炳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创业有成后,于1947年接办乐安学校,1958年新建乐安小学,1962年建乐安幼儿园。至1971年交由国家公办,期间一切费用皆由孙炳炎和侨亲承担。上世纪60年代末,孙炳炎提出要增办乐安中学,但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其在国内银行的存款被冻结,兴建中学之事只能搁置。上世纪80年代初,侨务机构恢复正常工作,针对华侨华人的相关政策得到恢复、完善,孙炳炎重拾创建“乐安中学”这一未圆之梦,带头捐资40万元,发动旅居新加坡的宗亲先后捐资20余万元,动员孙厝村民献地34.5亩。1986年,乐安中学终于在孙厝兴建并招生,圆了孙炳炎三十年的夙愿。1999年,他又捐资200万元设立厦门“孙炳炎教育基金”,利息收入用于全市教师及学生的奖教奖学,其一生捐资5000余万元,其中捐赠厦门达1000多万元。

       孙炳炎自1938年起就追随陈嘉庚参加抗日救国活动,任南侨筹赈总会新加坡芽笼区分会主席。1956年作为星马工商考察团团员,在访华期间曾两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陈毅副总理的一次特别接见,期间与中国矿产公司签订五羊牌水泥总经销合约。1981年5月率新加坡华商访闽团一行29人,访问厦门、泉州、漳州、福州、武夷山五市,与有关方面签订合作协议。此后每年,他都多次带领海外商家往来于新加坡和厦门、北京、哈尔滨等地,寻找投资机会。1985年与厦门开元饭店合作经营新加坡酒店。他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推动海外华商及华人社团与中国开展文化、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华人领袖之一。

       孙炳炎1940年任新加坡福建会馆理事,1941年参与创办孙氏公会,之后成为多个社团的中坚分子。自上世纪60年代起至2001年,连任孙氏公会、怡和轩俱乐部、中华游泳会、同安会馆主席和福建会馆副主席等职。孙炳炎任中华总商会副会长、会长期间(1960-1969年),组织领导了维护华商合法权益,推动区域经济交流,向日本讨还血债和建立蒙难人民纪念碑等活动。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他努力推动全球同安乡亲与故乡的联络联谊,促成了世界同安联谊大会的召开。

       孙炳炎的一生,是近代中国人民移居海外成为华侨,又由华侨入籍居住国成为外籍华人的历史缩影。他以自己毕生的智慧和汗水,滋养着他的住在国,却又魂牵梦绕着远隔重洋的祖籍国。我们不难触摸到这位老人那永远不变的中国心。在他走到人生旅程的终点时,他仍然那样殷殷地恋着自己的中华故土,仍然那样深深地爱着故乡的亲人和孩子们。让我们满怀信心地以这样一句肺腑之言告慰他老人家: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好,一定会越来越好!


“诚毅”校训激励我前行

       我出生于1950年,家住集美孙厝村,世代务农,爷爷、奶奶、母亲都是文盲。感恩嘉庚先生创办的乐安小学,感恩孙炳炎薪火相传接力办学,使我一家能就近读书,告别文盲。我父亲、哥哥、弟弟、妹妹、女儿、儿子都就读过乐安小学。我于1957年进入乐安小学,1963年考入集美中学,1973年进入厦门大学海洋系专业,成为家族第一个大学生。

       小学六年间,我在“诚毅”校训感召下,努力学习、诚实做人,学习成绩一直保持良好,名列前三。当时全班61名同学,考入中学的只有10名,其中灌口中学3名、厦门三中1名、集美中学6名,我是有幸考入集美中学中的一员。我曾和同学们一起与孙炳炎合影过,还收到了孙炳炎赠送的铅笔盒,这段珍贵的记忆陪伴了我60多年。

       我在集美中学读书时,是走读生,每天来回四趟,约四小时。只为了回家吃地瓜稀饭,这样能省点钱。作业也是在教室做完才回家,因为家中只有煤油灯。但在“诚毅”校训教导下,我克服学习生活中的诸多困难,保持良好成绩。当时我所在的班级共53人,考入大学且是厦门大学的也只有我和另一位同学,非常地幸运。更为幸运的是,在孙厝的500名大学生中,完整读完陈嘉庚创办的小学、中学、大学,即乐安小学、集美中学、厦门大学的只有3人,我是其中之一,为此我感到自豪和骄傲。

      “诚毅”校训伴我走过72年的人生路。回顾过往,每当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给予我前进的动力和毅力,指导我人生的正确方向,便是“诚以待人、毅以处事”,也是“诚以为国,诚以为民,诚实做人,忠诚于党;毅以处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厦门郊区水产局当技术员,负责水产养殖推广,在那里工作了6年后,成为一名助理工程师。1982年,集美区检察院、公安等系统扩招,我被选入到检察院,从助理检察员到检察员,再到副科长,直至加入中国共产党,晋升为副处级检察官,这一干就是28年,直到退休。

       退休后,我有了更多的个人时间,便深入研读关于陈嘉庚和孙炳炎的各类书籍,加入社团,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我先后在“世孙联”总会担任副秘书长,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孙氏委员会担任常务理事,厦门姓氏源流研究会担任副会长等,为海内外宗族姓氏文化研究交流,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担任集美区政协文史顾问期间,我写了近30篇关于校主和乐安小学的文章,以此感谢和纪念。

       正如集美学校校歌中唱到:“诚毅二字中心藏,大家勿忘,大家勿忘。”“诚毅”二字,永远陪伴和激励着我的平凡人生。

      (作者系厦门市集美区政协文史顾问)


下载鹭风报1591期06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